长江捞出一块神秘碑石,经鉴定为大字始祖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m.jpm.cn/article-123588-1.html

世人普遍认为颜真卿是“大字之祖”,因为在“王书”盛行的中唐,他以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改造“王字”秀逸研媚之态,把浑穆拙朴的篆隶与之融为一体,笔画雄厚凝重、率真豪放,结构开阔明朗、大气恢宏。

而且“颜体”结构采用外紧内松,中心不再峻拔精严,即便放大数百倍,四周依然不松散,把笔画紧紧包裹其中,这一结构启发了后世的米芾、黄庭坚、张即之等人,使大字赢得世人瞩目,所以颜真卿被视为“大字之祖”。

可实际上,真正的大字“始祖”不是颜真卿,而是长江中捞出的一块“神秘碑石”,清代康熙五十二年春天,苏州知府陈鹏年协同家人,来到长江干流下游的镇江地域游玩,无意中他回想起《瘗鹤铭》的传闻。

据历史记载《瘗鹤铭》乃南朝梁的书法家陶弘景所写,内容讲述了一位隐士怀念故去的仙鹤,全文共计字左右,点画圆浑开张,多以藏锋、中锋写就,将气力凝聚在内部,十分劲挺雄博。

而舒展飞动的体势,不乏飘然欲仙、灵动畅意之感,上下两字顾盼有情,字体间相互穿插,视觉冲击力颇为强烈,不似常人想象中,肃穆呆板的碑文一般,笔笔风神俊朗、协调中庸,毫无笨拙生疏的弊病,尽显高古宏逸之美。

宋代黄庭坚就学的它,充分领悟结字、章法上错落跌宕的变化,由此衍生出四周开张的“放射状”大字,并且卷中凝重古拙的篆隶笔意,为研究南朝书法提供依据,引起后人持久的思考与探讨。

由此可见《瘗鹤铭》影响之深远,正如翁方纲所说:“寥寥乎数十字之仅存,而兼赅上下数千年之字学”,甚至黄庭坚一度夸赞它“天下无敌”,视其为“大字之祖”,并说“其胜乃不可貌”。

之后又作诗:“曰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又: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无过《遗教经》”,何绍基也说:“自来书律,意古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

可惜原石刻于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上,唐朝因雷击落入江中,北宋熙宁年间,焦山岛秀建大运河,工匠捞出一块残石,交给了镇江郡守钱子高,恰好钱子高痴迷书法,经鉴定此石乃《瘗鹤铭》,并建了一座“墨宝亭”,充分保护起来。

然而明代石碑再起消失,直到康熙年间,游玩的陈鹏年回想民间传闻,在枯水期耗费巨资打捞《瘗鹤铭》残石,经过3个月的不懈寻找,捞出5块残石,共计80个完整字体,12个残缺字体。

年和8年,分别又举行一次打捞,找回“鹤”、“化”、“元”等残字,如今《瘗鹤铭》残石收藏在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也是馆中的“镇馆之宝”,与陕西《石门铭》合称“碑中之王”。

您对《瘗鹤铭》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