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最经典的句精华语录永久珍藏,

1、大学之道,在分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

(大学的方针,在于显明高雅的品行,在于使人们清除旧习,在于抵达善的最高境地。)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恳,即是说不要自己诈骗自己,象腻烦难闻气息那样腻烦阴险,象喜好俊俏的女子相同喜好爽快,如此才具说问心无愧,因此正人在一团体独处时必定要仔细。)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正人必诚其意。——摘《大学》

(家当能够润色衡宇,品行能够润色身心,度量宽大能够使身心写意,因此正人必要要做到意念诚恳。)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没有人体会自己儿童的缺陷,没有人体会自己秧苗的繁盛。)

5、正人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具请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繁盛的桃树开着璀璨的花朵,这位密斯出嫁了,能与婆家和好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身分焉,万物育焉。——摘《中和》

(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呈现出来,叫做中;呈现出来符合模范,叫做和。抵达中和,天下就各居自己的地方,万物也就成长了。)

8、施诸斯须不肯,亦勿施于人。——摘《中和》

(不肯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勤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和》

(兴趣进修濒临灵巧,发奋行善濒临仁德,体会屈辱就濒临斗胆。)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和》

(任何事宜,有谋划就可以胜利,没谋划就会失利。)

11、博识之,鞫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和》

(遍及地进修,详细地探讨,留意地思考,体会地分辨,忠厚地履行。)

12、天下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意外。天下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和》

(天下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够归纳,它自己诚一不二,化育万物,不可揣摸。天下的法则是:博大,深挚,高明,干练,久长,辽远。)

13、正人之道,暗但是日章;小人之道,的但是日亡。正人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和》

(正人的为人之道是:表面暗浊无色而良习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表面颜色鲜明,但慢慢地消逝了。正人的为人之道还在于:表面素净而不使人腻烦,简单而有文采,仁慈而又有头绪,体会远是从近最先的,知玄门化别人从自己做起,体会隐微的东西会逐步表露,如此就投入至人的良习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处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摘《论语》

(倘使学了以后,又留意时时继续地去复习,不也是使人很舒畅的事吗?假倘有挚友从远处来向自己叨教,内心不也觉得很痛快吗?在别人不体会自己的处境下,却能做到不怨天恨地,完备这类品行教养的人莫非不能够称为正人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我天天都屡次对自己实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用心努力?与挚友交游是不因而诚相待?对教员教授的学业是不是曾经复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献身;与挚友交一诺千金。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论语》

(崇拜圣人,不重女色;孝顺父母能够用心努力;侍候君主能够宁为玉碎;与挚友交游能够做到言语讲诺言。如此的人,假使说没有进修过做人的真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应用礼制时,要稀奇在意和好相处。)

18、正人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堪称勤学也已。——摘《论语》

(正人用饭无求过饱,……办事要勤勉,言语要仔细,并能濒临有真理的人,向他进修,以校正自己的毛病,这就可以够说是勤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

(不畏怯别人不体会自己,畏怯的是自己不能体会别人。)

20、为政以德,好比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

(要依赖品行责罚国度。如此就象北极星相同,假使不变在一个地点不动,但群星却乐意萦绕在它周遭。)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天真。”——摘《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实质能够用一句话归纳:“头脑纯洁,没有阴险。”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论语》

(我从十五岁最先全力于进修,三十岁便能自主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样真理不再困惑不解,五十岁懂患有天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宜能体会贯穿,并能分辨长短真伪,七十岁时办事能为所欲为,但又不会当先礼制的典范。)

23、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摘《论语》

(倘使时时复习曾经学过的常识,便能继续形成新的意会和收成,这类办法能够说即是咱们的教员了。)

24、正人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正人普随处团结世人,而不仅是亲切少量几团体,小人则只串通少量几团体,而不和世人亲切。)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只知念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必然惘但是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念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

(体会即是体会,不体会就招供不体会,这才是求知的确实立场。)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

(一团体倘使不讲诺言,不体会他如何能立品处事?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甚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

(倘使对这类举动能够忍耐,那末再有甚么举动不能忍耐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活而不过火,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悉?——摘《论语》

(能够抵达仁的境地为最佳,倘使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地,如何能算得上是有灵巧的人呢?)

31、正人怀德,小人怀土;正人怀刑,小人怀惠。——摘《论语》

(正人想的是如何推广仁德,小人想的则是如何获得一个舒适之处;正人想的是如何才具不开罪刑法,小人想的则是如何才具对自己有害。)

32、不患无位,患因此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论语》

(一团体不该该烦恼没有官位俸禄,而应当烦恼没有为官的才干。不该该烦恼别人不体会自己,而应探索能够让别人体会自己的才具。)

33、正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论语》

(正人体会探索道义,小人则只体会探索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内省也。——摘《论语》

(见到圣人便应试虑如何才具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本质反省,看自己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35、正人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论语》

(正人言语要仔细,而办事则要雷厉盛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论语》

(腐烂的木头没法雕镂。)

37、敏而勤学,虚怀若谷,因而谓之“文”也。——摘《论语》

(伶俐勤学,不以向身分低下的人叨教为耻,因此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论语》

(他这类伶俐,别人能做到,而这类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出言不逊,而后正人。——摘《论语》

(倘使朴质高出了文采,就会显得野蛮,而文采高出朴质,也会流于浮泛。惟独表面和本质配符合当,才算得上是个正人。)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论语》

(对任何事物,只是体会它的人不如深深喜好它的人,深深喜好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41、中人以上,能够语上也;中人下列,不能够语上也。——摘《论语》

(对天性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人,能够和他议论精湛的知识;而关于中等下列天性的人,则不能够和他议论精湛的知识。)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论语》

(伶俐的人喜好水,由于他资质灵活象水相同震动不停,爽快的人喜好山,由于贰心肠淳朴象山相同稳重。伶俐的人好动,爽快的人好静,伶俐的人达观,爽快的人龟龄。)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不厌其烦。——摘《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保留进修而不腻烦,教师别人孜孜不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论语》

(倘使家当能够篡夺获得,假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倘使探索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好的事。)

45、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而已。——摘《论语》

(发奋探索知识,每每忘掉用饭,一旦有所收成便又舒畅地忘掉了烦恼,连自己的渐趋朽迈也没有感触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论语》

(倘使三团体一起步行,其余两团体中必要有能够做我教员的。他们有好处,我就进修,他们出毛病,我就做为自创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诲弟子:进修文明,教养品行,忠厚不渝,表里如一。)

48、正人坦率荡,小人长戚戚。——摘《论语》

(正人的度量坦率无边,小人的度量则狭窄烦恼。)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论语》

(鸟将近死的时刻,啼声是悲切的,人将近死的时刻,言语是爽快的。)

50、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认为已任,不亦重乎?死尔后已,不亦远乎?——摘《论语》

(念书人不能不度量宽大意志坚决,由于负担重担并且征程边远。他把完结仁的愿望做为自己的职责,担子莫非不重吗?他为这类愿望而发奋,直到死去为止,路程莫非不远吗?)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论语》

(孔子没犹下列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必定,刚强已见,自认为是。)

5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迷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论语》

(上前看好象在前方,忽然间又好象在反面。。。教员长于一步一步地启蒙我,用古代的文明图书辽阔我的视线,又用礼制来抑制我的举动。)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日夜”。——摘《论语》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岁月的流失就象这河水相同!日夜一直地流去。”)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论语》

(我还没有见过喜好品行象喜好美色那样的人。)

55、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之不往常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够畏也已。——摘《论语》

(年老人是恐怖的,由于如何能体会他的来日不如咱们此刻呢?但倘使一团体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暗暗无闻,他也就没有甚么恐怖的了。)

56、全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论语》

(战争中,全军的统领能够被俘虏,但一个通常人的意志却不能强制改观的。)

57、岁寒,而后知松柏以后彫也。——摘《论语》

(惟独到了天色冰冷的时刻,才详细会松柏傲霜自力的品行。)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论语》

(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如何能事奉鬼呢?)

59、死生有命,荣华在天。正人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以内皆手足也。——摘《论语》

(死和生听任运道的安顿,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意。正人唯有用心努力而没有错误,对人恭顺而符合礼制,那末四海以内的人都如手足通常了。)

60、正人成人之美,不可人之恶。小人反是。——摘《论语》

(正人玉成别人的善事,而不可全别人的劣行。小人与此适值相悖。)

6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论语》

(政即是正的意义。倘使你能领头走正轨,谁还敢不可正轨呢?)

6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可;……故正人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论语》

(倘使名分不公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宜便办不可;……因而,正人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必要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推广上就必要能行得通。)

6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认为?——摘《论语》

(假使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解决政治,却办不好;派他出访海外,却不能自力地依照详细处境应对自在;如此的人,读的假使再多,又有甚么用场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论语》

(唯有身居上位的人自己举动正直,那末即是不发敕令,上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倘使他的举动不正,假使发表敕令,上面的人也不会遵从。)

65、正人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论语》

(正人能够调解左右但并不盲从赞同,小人则只会盲从赞同而不能和别人和好相处。)

66、正人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论语》

(正人轻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好则很难。以不合法的方法讨他喜好,他是不会喜好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运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轻易。倘使以不合法的手法讨他喜好,他是会喜好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指责。)

67、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终生之言,亦可认为成人矣。——摘《论语》

(在私利当前能够料到道义,碰到危难能够自告奋勇,假使历久生计在贫穷当中,也没有忘掉终生的诺言,如此就可以够说是一个宽裕十美的人了。)

68、正人耻其言而过其行。——摘《论语》

(正人以群情当先举动为屈辱。)

69、或曰:“以德埋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埋怨,以德报怨。”——摘《论语》

(有人说:“倘运用恩义来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可呢?”孔子说:“如此的话,你将用甚么来酬谢别人对你的恩义呢?不如以刚正应付怨仇,以恩义酬谢恩义。”)

70、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论语》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认为我是一个博识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如此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底真理把它们贯串起来的。”)

7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食言。知者不失人,亦不食言。——摘《论语》

(能够同他扳谈却没有扳谈,这是错过了能人。不能够同他扳谈却要同他扳谈,这是徒劳口舌。伶俐的人既不错过能人,又不浪掷言语。)

72、有杀身以成仁。——摘《论语》

(能阵亡性命来玉成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办事,必要要先有锐利的东西。)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论语》

(一团体若没有辽远的思量,便必要会有当前的忧虑。)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论语》

(一团体能够做到多指责自己而少指责别人,就不会导致别人的痛恨了。)

76、正人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论语》

(正人一概靠自己,小人随处请求别人。)

7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论语》

(自己不肯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8、小不忍,则乱大谋。——摘《论语》

(禁不住暂时的小忿,就会损坏全面大事。)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造,那即是真实的错误了。)

80、吾尝整天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有害,不如学也。——摘《论语》

(我曾经全日不用饭,整夜不睡眠,去苦苦思考,后果没有甜头,还不如去进修。)

81、当仁,不让于师。——摘《论语》

(面临落执行仁德的事,即是教员在前,也不要推让。)

82、有教无类。——摘《论语》

(对人实行教诲,无论他是哪一类。)

83、道不同,不相为谋。——摘《论语》

(主意不同,不互相商议事宜。)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畏怯。……既来之,则安之。——摘《论语》

(不用耽忧家当未几,唯有耽忧家当不平衡,不用耽忧人丁稀有,唯有耽忧境内畏怯稳。……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8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论语》

(不该言语的时刻却抢着去说,这叫烦躁;到该言语的时刻却缄口不说,这叫隐秘;不看别人的神色便敷衍插话,这叫没有眼色。)

86、正人有三戒:少之时,血气不决,戒之在色;及其丁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论语》

(正人有三种事应当加以警觉:年老的时刻,血气还没有不变,力戒迷恋女色;到了丁壮时间,血气正繁荣,力戒逞强好斗;到了末年时间,血气曾经虚弱,力戒得寸进尺。)

87、不学而能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论语》

(生下来就体会的人是甲等,经由进修才体会的人是次一等,碰到狐疑才进修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狐疑而不进修的,这是最劣等的人。)

88、正人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论语》

(正人有九种事宜须要思量到:看,要思量是不是体会;听,要思量是不是精确;神色,要思量是不是仁慈;仪容,要思量是不是恭顺;谈话,要思量是不是忠厚;办事,要思量是不是定真;疑问,要思量是不是叨教;盛怒,要思量是不是有后患;甜头现时,要思量是不是该伸手。)

8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论语》

(人的资质历来是形似的,不过由于处境习俗的哺育,便相距得远了。)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微不至矣。——摘《论语》

(当他未获得官职的时刻,惟恐得不到;曾经获患有官职,又惟恐丧耗损。假如畏怯丧耗损,便甚么坏事都才干出来。)

91、唯女子与小人犯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

(惟独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切了,他们说你不庄严;生疏了,他们又会痛恨你。)

92、从前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论语》

(已往了的再也不能解救,来日的照旧或许补回。)

9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堪称勤学也已矣。——摘《论语》

(天天体会一些自己所不体会的,每月不忘掉自己所曾经把握的,能够说是兴趣进修了。)

94、博识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个中矣。——摘《论语》

(遍及地进修,潜心致志,诚心地叨教,多思考现时的现实题目,仁德就在个中了。)

95、正人有三变:望之仿佛,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论语》

(正人给人的回忆有三种变动:眺望庄严威武,来往则仁慈可亲,听发言则威武不苟。)

96、盛德不逾闲,小德相差可也。——摘《论语》

(在远大节操上不能当先界线,在生计小节稍有相差则是能够的。)

9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论语》

(做好了官,多余力就要进修,进修好了,多余力就去仕进。)

9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论语》

(一团体坚守品行而不能发挥光大,定夺主意又不能刚强不移,这类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9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因而正人不为也。——摘《论语》

(假使是小小的技能,也必要有值得一看的地点。但关于弘远的职业生怕有所拦阻,因此正人不去干这些。)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正人不伤脾胃,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做甚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摘《论语》

(子张问:“甚么是五种良习?”孔子说:“正人对国民施加恩典,却不耗损财用;使百姓劳累,百姓却无牢骚;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欲;安稳自持却不骄傲;威武却不凶横。”……子张又说:“甚么是四种劣行?”孔子说:“事前不经教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苛虐;不先劝诫便请求有成就,这叫野蛮;发表敕令呆滞,却忽然限日告竣,这叫伤害人;同是给人奖励,却下手小器,这叫只进不出的财政官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