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无为,即无我

文|杜己

书名:《老子》任继愈版

推荐理由:最经典的一版,余秋雨有推荐,并据此重新翻译了《老子》,可对照着来读,余秋雨的版本更具文学性。

老子将道、德、仁、义、礼划为五个层次,等级层层递减。当大道不在,德、仁、义、礼这些概念就堂而皇之地出现了。

道德二字,德通得,得于道则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等的德只是顺势而为而不刻意表现什么。

如果刻意为德而德,甚至彰显出来让别人知道,则是下等的德,也就称不上德,我们常说的伪君子就是这种类型。

由德推广至善,上善若水,润物无声。

上等的善也只是自然的发心使然,而不刻意成善事或成为别人口中的善。我们说行善,其实不一定要去做慈善做公益助人为乐,而取决于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为善,是不是能宽容和忍让。一个处处布施、别人口中的大善人可能对自己的父母妻儿苛求指责嗔恨抱怨,这称不上是上善。

从这个角度,无为的反面表现在两个方面,以此为戒。

语言:我们都很熟悉一类主妇形象,她们在家勤勤恳恳,但三句话离不开抱怨,诉说自己劳苦功高,却无人帮忙无人理解。典型的出力不讨好,不如无为。

行为:常见于情侣之间或母亲的过度付出,这一类人可能并不会絮絮叨叨地说,但是意在彰显于行为上,他会为你做很多,超出你所需要和想要的,以至于让人愧疚甚至成为道德绑架,这样不会栓对方反而让人想逃。这种无谓的为,累人累己。

由此,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发自内心自然地顺势而为,不刻意,不彰显,不过度,去繁就简。有如中庸,追求适度、中正。正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与人相处如此,成事也是如此。

说到底,无为的底层逻辑就是无我。着眼于对方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名声。着眼于事情本身,而不是自己的成就。欲望少了,不期待事情做好后能成就自己什么,也就不会担心搞砸了该怎么办,整个人松弛下来,事儿反而就成了。

这时,也就真正理解了老子那句:“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