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讲的诚,到底是什么

北京治皮炎最好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118286.html

今天我们继续来品《中庸》。

《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我们可以发现,《中庸》写到此处子思关于“诚”的论述已由之前人之个体“诚明”、“明诚”的性教之论,到国家兴亡、祸福至否的人伦事业之道,进而一步一步升华至了宇宙万物形而上道的范畴了。

那么“至诚”之道与宇宙万物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至诚无息”,所谓“息”,并不是我们寻常理解的“动静”、“声音”,而是指“停息”。

所以“至诚无息”的意思也就是“至诚”之道是永无停息的,这就与《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非常相似了。

按照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在宇宙一切现象、事物乃至法则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绝对永恒的东西。

这个东西看不到、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是宇宙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力之源。

这个动力之源是源源不断、永不停歇的。

而这个东西在人这个个体上的具体化、人格化体现就是“至诚”,就是我们心性本位最根源的性德。

换言之,天地万物与人之本性其实是因这个形而上的永恒之道而实现一体,所以也就有了万物一体、心物一元的说法。

而这个永恒之道是如何衍生出世间万物的呢?

《中庸》: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我们看天空,无穷之大,覆盖万物,包含日月星辰。

我们所立足的大地,由一撮撮泥土凝积而成,能够承载海河山川。

我们的山川大岳,是一块一块石子累积起来的,能够生长出草木森林,供动物们居住生活。

而一勺一勺的水积累起来,也就形成了河川大海,孕育出各种水生动植物,繁衍出人们需要的资源。

这就是这个天道的功用,这种功用也就是子思总结的“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等等德性。

这些德性是我们总结来的,似乎可以称作是德性,但如此一命名便又产生了一种感觉,就是这天地之道的发用之际多了一丝“刻意”。

但其实,天地之道是“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的,也就是这个东西看似是通过这些德性去孕育万物,推动宇宙万物的发展。

但仔细品来却又似乎没有动过,但要说没动过,其功用确也是有所体现的。

这里便不妨借来隔壁道家李老君的总结:“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种功用的特性其实便是老子道家思想中的“无为”。

而之后子思讲:“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

宇宙万物一切的根源其实都只有一个,只有一个也就是“不贰”,也做“不二”。

这个“不二”在后世被佛家借去为自家修行法门命名,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不二法门”、“不二境界”。

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两边不执,就是不二,这是禅的境界。

而道家则比较直接,既然不二便是一,那便直接用一好了,于是也就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家的宇宙认识论。

这里也就可以看出,其实儒、释、道三家在形而上的范畴内,是存在一定相似性的。

那么,提出了这“不贰”的功能之后,要做什么呢?

这就要回归儒家人伦之道的根本处了,那就是要求人去效法天地的德性,以求承天地之德来实现人伦之达道。

这也就引出了下文: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关于这天地之道该如何效法,儒、道两家的“有为”和“无为”之分便体现出来了。

道家提出“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人只管抱住这唯一不二的大原则去做事,自然也就“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了”。

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怎么做到呢?这就需要自己去参悟修行了。

而儒家相比道家则接地气了许多,其针对人伦之道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学养方法。

也就是上文“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温故知新”、“敦厚崇礼”。

这些功夫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率性、修道、教化的详细版了,这些我们之前已经论述过很多次,这里便不再展开讨论了。

之后子思提醒我们,我们人依照这些学养功夫去用功是肯定没问题的,但入世做事也要注意时机和运势这些因素,也就是《周易》里“时”和“位”的道理。

比如:“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国家有道的时代,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兴盛做出贡献,国家无道时默默隐藏起来,保全自己。

这也就是《诗经》中:“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道理,这也是成语“明哲保身”的出处。

当代的我们也是,很多人失意之后都会觉得非常不公平,自己的努力总是白费。

其实这就是不懂得“时”和“位”的道理,“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个观念其实本身就存在很强的主观性。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努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时机和位置不到,光靠努力很多时候真的是没有用的。

而且正如老子所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真正努力的人都是专注在行动上,而不是总觉得自己很努力,有了觉得自己很努力这一个念头在,其实就已经不是真正的努力了。

放空“我”的概念,不要有“我努力”、“我成功”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才能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才能真正做到客观中正看问题、做事情。

这其实也就是“至诚”的功用了。

全本《中庸》至此也接近完结,本性之诚德,中庸之外用的道理已是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反反复复论述了多次。

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理论和道理是越读越明白,但想要真正得“道”,则非要脱离开文字的粉饰,脱掉玄妙的外套,回归最为朴实无华的生活中去实践体悟的。

这一点是我们从数千年来无数次文化乱象中吸取的教训,一定要引起重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