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重修大成殿楹联之一赏析剑鸣涛声

HR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m.renrendoc.com/paper/173819066.html

今日赏联: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修其天爵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教以人伦

重修大成殿碑记

大成殿原为祭祀孔子的圣殿,系新安县旧儒学(又称学宫)的主体建筑。据史记载,元至元三十年()新安儒学由县治东南迁至现址,迄今已历七百二十年,经明清历次增修,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立轴,东西展翼,鳞次栉比,主辅有序,形成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集尊孔崇圣、讲经明伦、进学修德、祭祀乡贤名宦于一体,成为封建时代新安教育精英文化的聚集地。民国以降,这里又是新安现代教育的发祥地,由小学而师范而初级中学,以至于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并衍生出新安一高、新安三高、新安师范等学校,成为新安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

然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旧儒学古建筑群早已荡然无存,唯有大成殿尚屹立在新安二高院内;但经世事沧桑,业已脊毁顶陷,椽朽檩腐,濒临岌岌可危之状。为保护此一方宝贵文物,新安二高报请洛阳市文物局、新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决定重修大成殿,并为其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举得到市县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即速派专家测算数据,编订方案,并拨专款九十余万圆以资修缮工程。县政府责成财政局筹措工程资金,文物局承担施工监理,新安二高负责具体修缮事宜。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日动工,七月二十日告竣。修葺一新的大成殿,顶列九脊,坡起四面,斗拱歇山,立柱飞檐,进深面阔各五间,巍峨壮丽,岿然如初,完整再现了明清古建筑风貌。兹为勒石以记之。

曾宪新撰文石林书刻

公元二零一三年七月立

这副楹联镶嵌在新修大成殿左右两侧边楹上。匾额和楹联的书写和镶嵌皆从古制:以右为尊,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左右对称。

这副楹联可以说是“集句联”,只是稍加改动而已。上联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和下联中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语出儒家经典之一《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孔伋的字,鲁国人。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年),享年82岁。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上、下联的后四个字“修其天爵”和“教以人伦”语出儒家另一部经典《孟子》。《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合著的。《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科举考试主要考《四书》和《五经》。

上联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10字,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段话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

子思讲这段话的前提是:一个人只有向善才能心诚,心诚才能孝顺,孝顺才能得到朋友信任,朋友信任才能得到上级信任,上级信任才能治理好百姓。

这段话的下文是讲无论是学习、询问、思考还是分辨、实践,都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真能这样,愚笨也会变聪明,柔弱也会变刚强。

上联中“修其天爵”四字,语出《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爵位即官位,天爵就是天然的或天赐的爵位。一个人仁义忠信,不厌倦地乐于行善,道德高尚,受人尊敬,胜似有官位的人!

综上,上联讲的是进德修业的问题。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广泛学习,虚心请教,独立思考,善于辨别,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受人尊敬。

下联中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10字,原文是:“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种,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爱、英勇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实践大道的道理是同样的。

这段话是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时孔子说的话。其实质是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和三种德行。看到“君臣父子夫妇”六字,我们很快便会想到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出的“三纲”“五常”两词。

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规范,它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孔子曾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他看来,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孔子非常谦虚,他曾说过“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意思是君子所奉行的道有四条,我孔丘一条都做不到。

下联中“教以人伦”四字,最早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舜——笔者注)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也说过:”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下联讲的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化百姓,让老百姓从知礼明礼开始修身养性,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的。

说到“人伦”,我们自然还会想到“天伦”和“天伦之乐”等词。其实说的还是一回事:天伦原指自然的道理,代指父子、兄弟、夫妻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的亲属关系。“天伦之乐”指老一辈和小一辈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乐趣。

在赏析“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前文中已经说过,天下孔庙不但形制大同小异,几近同一,就连楹联也是通用的!江苏淮安清江文庙用的也是这副楹联!

虽然按照联则,这副楹联的前十个字,由于是从相关儒家经典著作中引用的,词性不同(上联五个词均为动词,下联五个词都是名词),结构有异(上联五个词均为偏正关系,下联五个词都是并列关系),但整体上依然构成并列关系!且均引自儒家经典原句,浑然天成,一气呵成,不露雕琢之痕,不失为一副佳联、奇联!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