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诡辩经第5讲,如何获德

1(原文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如没有仁义,就会以万物为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如不讲仁义,就会以百姓为祭神用的稻草狗。天地间之大道大德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不会出风,越动出风就越多。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一般的翻译中都没在前两句的“不仁”之前加“若”字,这样翻译出来的意思就不与后面的意思连贯一致。加“若”字后就符合老子提倡无为,天地和圣人必行道的理念。老子认为天地会按照道运行,德自然会惠及万物,圣人会以仁义治理天下人,百姓会安享太平。

圣人要使百姓安康,就必须按照一定的伦理原则去治理天下。守中只能算是伦理上的中庸原则,是基于各方利益的平衡和考量,是对人的欲念的综合考虑。因老子的道和德都是虚无的概念,与欲念没有什么关系,他的伦理原则应是无欲和无为。因这个原则毕竟是虚无的,不能发挥作用的,所以老子就通过偷换概念的诡辩法把中庸混淆成无为,在有必要时把中庸作为伦理原则使用。

2(原文第一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上天的“道”,符合上天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先内心虚寂、生活清静,后考察万物的往复变化,从而认识到自然规律,认识到自然规律的人就是公正周全的人,一人做到公正周全就符合上天的道的要求,他也就能平安长久。这就是老子发现的获得伦理原则的方法。内心安静地观察自然万物也只能得到自然现象的因果联结知识,即使通过归纳掌握了可靠的因果律,也不能通过它推导得出令人信服的伦理原则,休谟已指出所是推导不出所应。

老子牵强附会地从认识自然规律推导得出人就会公正周全,并认为公正周全就是道的要求。公正周全与上文提及的中庸原则差不多,也是基于对人欲念的考量,与他虚无的道无关。

3(原文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老子的不占有、不主宰的玄德实际上是以利它为标准得出的个人道德修养,而不是伦理原则。伦理原则是国家法律和个人道德修养制定的依据,老子没有将两概念区分开来,而是将两者都统称之为德,他通过模糊概念的诡辩法把作为个人修养的道德当作伦理原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