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子曰:“攻(1)乎异端(2),斯害也已。”
孔子说:“只是专攻一端,这是很有害的啊。”
本章是夫子中庸思想的体现。
(1)攻:指专攻;
(2)异端:本指背离正道的学说,这里表示偏执的一面。
有关于“攻乎异端”,历代大儒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三国时期的何晏说:“善道有统,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意思是治世之学的方式和方法很多,但如果选择了异端学说,那就无法实现天下大治的局面了。宋人邢昺在《论语注疏》中指出:“异端之书,或秕糠尧舜,戕(qiang)毁仁义,是不同归也。”表示异端学说与夫子所讲的仁义之道,显然水火不容。南宋大儒朱熹也说:“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这里的杨墨,是指战国时期与儒学分庭抗礼的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
以上的各种观点都是讲攻治异端的学问是有害的。但问题在于,夫子所在的春秋晚期还尚未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比如朱熹提到的杨朱、墨翟的学说,是夫子去世之后才出现的,夫子去世3年墨翟才出生,夫子去世84年后才有的杨朱,等他们自成一派,更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又怎么可能是夫子所说的异端之学呢?因此这种说法难以取信。
而钱穆先生认为:“一事必有两头,如一线必有两端。”夫子平日给弟子讲学,常常兼举两端的例子来做说明,如“文与质”、“学与思”、“善与恶”“君子与小人”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仔细地阅读《论语》,发现中庸之德是贯穿夫子一生的处世原则。在个人修养方面始终坚持仁者爱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始终坚持忠恕之道;在社会政治方面始终坚持为政以德。而中庸就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即所谓不偏不倚、把握适度的原则,如果专攻或偏执于一端,就会“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