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4讲至善是心之本体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大学》第4讲:至善是心之本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子注曰:“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所谓《大学》三纲领,其实是区分内外本末而分疏出“明明德”与“亲民”,最后两者统一于“止于至善”,从而实现本末一贯,内外圆融通透。

《大学》曰“至善”,《中庸》云“至诚”;《大学》曰“正心”,《中庸》云“尽性”。《中庸》22章提出以“至诚”尽其性,对应《大学》,则是以“至善”尽其心,阳明先生曰“至善是心之本体”,即是此意。

《中庸》22章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进而参赞天地之化育。《大学》三纲领先说“明明德”,再说“亲民”,最后合于“止于至善”。

从内圣工夫上说“止于至善”,从外王事业上说,则是由“明明德”功夫做起,逐渐过渡到“明明德于天下”,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而诚”即“求其放心”,孟子点出一个“反”来说学问工夫。但是,如果前面不加一句“万物皆备于我矣”,那么做“自反”工夫就很可能从“务外而遗内”转向“是内而非外”,如佛老之徒闭塞视听,追求清心寡欲、一念不起,以此为最上乘功夫。阳明先生曰:“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著空”。

须知,“万物皆备于我矣”是为“自反”工夫指示一个头脑,此是从潜在性上说“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也”。这个仁民爱物之“大我”才是自反的归宿。佛老之徒“是内而非外”,把自反落在自私的“小我”上,流于虚无寂灭,最多只是养得气宁静。

朱子曰:“事事物物上便有大本,若只说大本,便是释老之学”。阳明先生曰:“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大学》首章经由“亲民”而说“止于至善”,不会凌空蹈虚,复其心体之明德,即是“明明德于天下”。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德性,而不是面向事物从数量上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进行权衡折中,取一个“中”。

“中”是大本与达道,非佛家所谓“不思善,不思恶”,也不是机械的折中、取中。《大学》诚意工夫落在为善去恶上,为善去恶是求“中”工夫。至者,极也,《大学》之“止于至善”与《中庸》之“唯天下至诚”,才是“中”。

孟子道性善,荀子言“人之性恶”,告子主张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也”。须注意,无善无恶不是“中”,孟子性善说才契合中庸之道。

《大学》三纲领以“明明德”为“始”,以“止于至善”为“终”。本末一贯,则原始反终。“明德”为心之本体,为“明明德”工夫指示一个头脑。“明德”即是“至善”,故“至善”既是“终结”,也是“开端”,在后也在先。唯有贯通先后,终始无间,此学才有本原,才能入于大人之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