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四书的由来和作者之间的关系

谈及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儒学作为历朝历代的正统思想,被提及得最多。那儒家文化中的《四书》是怎么来的?

《四书》包含《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最早其实并没有《四书》,《论语》和《孟子》一直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直到宋朝的理学家朱熹,整理了一本《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本身并不是单独的书籍,而是《礼记》里的两章,朱熹觉得这两章太重要了,就单独拿了出来,和《论语》和《孟子》放到了一起。其中,“章句”是指《论语》和《孟子》写的注释,而”集注“是指对《大学》、《中庸》写的注释。《四书章句集注》又简称为《四书集注》,这才有了《四书》的概念

《大学》的作者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曾参,是一部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我们所熟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出自《大学》。关于《大学》的宗旨,朱子人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是“修身治人低规模”。因此,《大学》即是学者“初学入德之门”,又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最高纲领。一般认为,大学的经文部分就是孔子说的,而后边十章传文,则是曾子对经文的解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以上就是儒家的三大原则,简称“三纲领”。大学里讲的圣王之道,在于发扬人心固有的光明的德性,在于革新人们的不良习俗,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完善的道德的境界。另外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述“八条目”的先后次序和其间的关系,以及由“格物”达到“平天下”的具体步骤。

《中庸》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孔伋,字子思。《中庸》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在儒学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仁”为指导,以“诚”为基础,以“中庸”为方法的人生哲学,旨在追求人类社会的协调和谐地正常发展。通过对孔中庸思想的阐发,完善和深化了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因而被后世称为“述圣”。

所谓“中”,就是适度、正确、合宜而含有真理之意,体现了处理事物的正确性;所谓“庸”,就是平凡、普遍并含有运用之意,它体现了适用一切事物的普遍性。所以,“中”与“庸”的结合,是理论上基本原则与实践中具体运用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因此称为“中庸”,就是正确而且普遍适用的真理。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曾参是孔子的弟子。子思是曾参的弟子,同时又是孔子的孙子。而孟子是子思的弟子。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曾子和子思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又将子思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思梦学派。子思是儒家思想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而孟子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