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成语中浅析和谐理念和中西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对跨文化成语研究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在世界各地的语言中,词汇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语言要素中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它常常能够反映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多的像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汉语的词汇当中,成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浓缩,是中华民族祖先在生活实践中的结晶。“成语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精华,因此,它集中地、典型地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特征”。汉语中的成语现象可以很好地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信息。

“和谐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

“和谐观”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是贯通古今的一大基本思想。从古代孔孟的社会和谐、道家的天人和谐,直到现在中国领导人在外交场所仍在强调和谐,可以看出和谐在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和谐观”与“天人合一”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地、人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上最重要的就是和谐。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国文化的确与西方文化有着天壤之别。西方文化偏重征服自然,与大自然的力量作斗争,改变自然的面貌,一切为了人类的生存;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更应该和谐而统一。中国古代的孔孟认为,天与人是融为一体的,“天”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中华文明文化的基本原则便是“天人合一”。天意是伟大的,而人类是渺小的,人需要顺从天意。

在汉语成语中,体现出中国人“和谐观”的绝不在少数,例如:

-和为贵

-和睦相处

-家和万事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因此,中华民族例外遵循着和谐的处世之道,不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等等。也正是这种“和谐观”,中国才成为了生活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大国,因为民族之间也需要和谐,不同文化之间需要相互借鉴,需要融合。“和谐观”在现代甚至能够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经济全球化。

2、“和谐观”与“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产出物,也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庸”当中仍然有着和谐,所谓“贵和尚中”。“和谐”与“中庸”相互有着关联。汉语中关于“中庸”的成语也同样不少,例如:

-不偏不倚

-允执其中

-不夷不惠

-中立不倚

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冲突与争执的态度,便正是中庸之道。中庸在中国古代被看作拥有正直的品质、宽广的胸怀,这些也都处处体现出中国古代对待不同观点、不同文化等的“和谐观”。

3、“和谐观”与“仁”、“礼”、“义”的关系

“仁”、“礼”、“义”同样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所强调的思想品质,也是要到达“和谐”的崇高境界的前提,这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原则。“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上,通常与“爱”一起使用构成“仁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准则。在这一准则的影响下,中华民族的集体感被进一步加强。汉语成语中有关“仁”的成语有以下例子:

-仁民爱物

-仁人志士

-君仁臣直

除了“仁”以外,“礼”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在交往中以礼待人,这规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社会行为。当然“礼”既有其利亦有其害,一方面它使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有了规范和准绳,另一方面它也束缚了人们个性的发展。不过“礼”的确与人们和社会的和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汉语中有关“礼”的成语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诗礼之家

-顶礼膜拜

“仁”“礼”之后,“义”更是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人与人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人民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关键思想。“义”表达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也表达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牺牲精神。这样的思想也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汉语中有关“义”的成语例如:

-舍生取义

-见义勇为

-轻财好义

-行侠好义

总的来看,“仁”、“礼”、“义”构成了中华民族儒家思想中人际交往的内核,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际交往的规范。而人们都按照这样的规范来处事,也就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大和谐思想。

“和谐观”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观”倡导大家遵从集体意愿,为他人着想,让天下实现大和谐。这样的儒家思想使中国人成为一个集体,也使得中国社会成为一个集体主义社会。因此,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差异。西方文化更倡导个人主义。

这种集体主义思想也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但另一方面也多少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强制性地先为集体考虑,如若不然便要承受很大的社会伦理道德压力。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的确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中西文化这这一点上的确天差地别。汉语成语中有关集体的成语例如:

-统筹兼顾

-同心同德

-顾全大局

当个体违背集体意愿或做了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之后,个体便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会被社会所排挤,这样个体便无法在集体中立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需要融入集体,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人与集体的和谐共处。

综上来看,汉语中的成语的确可以帮助人们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以探究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谐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即使在今天,和谐仍然应该是人际、群际、甚至国际交往的规范和准绳。

参考文献

沈琴,李刚,米海燕.().汉语成语文化研究文献综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9(3),66-69.

卢铁澎.().汉语成语的文化特性.海外华文教育(4),16-23.

黎红雷.().“和谐观”中西合论.中国哲学史(4),-.

詹向红[1].().儒家和谐观的现代解读.江淮论坛(5).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