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探微2世俗理解的中庸不是中庸

生活中常有人说到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这是对《中庸》的误解,将宇宙人生的真理世俗化、庸俗化,浅薄了本义,很多相关的词语还依稀透出本来的味道。谈了《中庸》第一章前半段,题目是:《中庸》透出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接下来说说后半段的内容,探讨中庸的真实义。

什么是中庸?庸者用也,中庸就是中之用。中是体,和是体的用,用得好叫和。庸还有平常之义,日常无一不是中的用。中用中用,现在这个词本来的味道几乎没有了。

为了方便解释,我们把原文的次序调整一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没有表现,没有发作的时候叫中?其实不能理解为没有现的这个时候,而是突出能现喜怒哀乐的体,中就是我们的心体、命体,“发”是用,体用不二。因为体是看不到的,但我们能感受到用。王阳明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讲了“天命”,这一句其实是换个角度来讲,不光从生命的角度讲,还是包括了天地万物,说是“天下之大本”,心物一元,“中”不光是喜怒哀乐之体,还是万事万物之体。“中”不光是所有生命的心体,还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本来,是宇宙、万物、生命存在和运动的能量。所以“中”就是天命、自性、真心、道。心体能现万物而无形,叫作“空”,能现喜怒哀乐、宇宙万物,是其妙用、是其万能的性,现出来的各种存在是有,所以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与有是一个,就是中。大本是从体的角度来说,性是从用的角度说,就是一个东西,无尽的宇宙就是一个心,我们现在的身心和身外的一切就是一个妙明真心,就是一个灵性。我们的开国伟人在《心之力》中也说,“宇宙既我心,我心既宇宙”。只是我们迷惑、执著,妄认这个身心是自己,把身外的一切当做是别人,其实都是我,都是我了,也就无我了,就天人合一了,与先天的本性泯然一体了,就会生出同体大悲心。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说的是本体“中”的妙用,体用不二,你要找“中”这个体,要见道,是找不见的,但是从用中体现,体现体现,中这个体在用中现前了。前文说了率性、天人合一,先天的清净本性、良心现出来了,喜怒哀乐也好,接人待物也好,乃至齐家治国都能符合节度,与清净自性相一致,合乎天地间的规则。但不是折中主义、和稀泥。世俗的“中和”是两极调和,而本来的意思是明心达用。中和,这是天下人都要遵循的原则,做到“和”,就是在道中了。

道是绝对,世界、现象是相对,明白了天人合一,知道了中,就不会陷在现象里,不会执著在分别和生灭里,不会迷于用而忘失了真正的自己——“中”,率性不率情,所以不会过分地悲伤和欢喜,不会贪婪与痴狂,随缘起用,拿捏好度,又怎么会偏执一端呢?大概世俗就是因为这样的表象,才会认为中庸就是折中主义吧。第二章里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老子》里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就是先天的良心、真心、道心自然流露了,就没有不合节度的,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不明白“中和”前是糊里糊涂活着,虽生犹死,明白了以后是明明白白用心,知道体用不二,当下的一切就是“中”、是自己,这是真的活着。第四章里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现在就是真的知味了。明白中和的道理,用以自身修养可以成圣,用以治国理民则一片祥和。现在全球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乃至灾害频发,国土危如累卵而民不自知。如果我们明白中庸之道,做到“中和”,自然天地合德,四时合序,社会安定,人民幸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