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集君学大成,中庸系统阐述君子之道

《君学演义》第二章孔门立学第23回子思中道留脉荆楚③

子思幼年由孔子开蒙,少年、青年接受了小学、大学的“六艺”教育,同时有曾子作为全程“私教辅导”,其学问的根基是全面而扎实的;子思曾为鲁穆公师,在卫国从政,在宋国游学,经历丰富。

《中庸》有言:“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后世尊子思为“述圣”,“述”的评价显然低估了子思。

作为子思的代表作,《中庸》一书,全面继承、系统集成了孔子《十翼》和曾子《大学》包括更久远的典籍中的君子思想,单就全书结构之严谨、经纬之缜密,就超越了先秦所有儒家典籍,可谓至矣!《中庸》将诚意之道,层层递进;格物之术,匿于其中,可谓智矣!

小猪试用思维导图解析《中庸》全篇结构——

一、中庸之“道”:天;性;道;修;教;致中和。

二、中庸之“难”:民鲜能久;过犹不及;礼崩乐坏;执两用中;人皆我知;不可能之。

三、中庸之“易”:宽柔以教;遁世不悔;造端于小;道不远人;素位居易;行远自迩。

四、中庸之“德”:盛德鬼神;至孝舜帝;至仁文王;至礼周公;为政以德;明德以诚。

五、中庸之“诚”:明诚以教;至诚尽性;至诚能化;至诚如神;不诚无物;至诚无息。

六、中庸之“用”:入世保身;学古从今;百世以计;和谐共生;文化天下;至诚功夫。

七、中庸之“至”:至德无味。后人研究《中庸》,是将其作为局限在儒家的范围加以研究,即“以儒解儒”,所以对《中庸》的真正意义并没有透彻地把握。春秋及以前,是没有儒道之分的,孔子师承老子,提出了“仁义”及君子学说,但由于其晚年通过老子点化和学《周易》才完全得道,所以其君子学说“意犹未尽”,特别是对于“天命”和“人性”并没有完整地阐述。而子思所在的年代,老子的《道德经》已经成书并在一定范围内传授,子思显然是得到了《道德经》并以之修道。子思以老子的圣人之道和孔子的《十翼》为指引,继续完成孔子开创的“仁义”、“君子”、“中庸”的“正名”大业。

《中庸》最后一章阐述了中庸修为的最高境界是“至德无味”。无味者,无为也。“至德”就是达到老子“道”的境界。

《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孔子和老子,通过子思实现阴阳合一,实现了人与神的交汇。

《道德经》阐述的是圣人之道,《中庸》阐述的是君子之道。由《十翼》,而《大学》,而《中庸》,经过孔子、曾子和子思三代圣人接力,完成了一个中华文化的大工程,其背后是孔子积极有为和老子的清静无为的精神指引。正本方能清源。后世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孔学之精在于《十翼》、《大学》和《中庸》。

《十翼》阐述君子如何顺应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君子精神的精炼表达。

《大学》阐述君子是如何练成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君子修炼的规矩和阶梯:

《中庸》阐述君子如何修行中道:“致中和”,内化以修身中道,外化以和人、处事,乃至通神达圣。

三者形成一个以君子为主体的完整学问体系,可以名之为“君学”。

君学,君子之学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