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德简帛对照本道德经熙解读书笔记

道与德——有时候,你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常识,你的追求只是别人的起点,自勉。《道德经》,故名思义是讲“道”与“德”的;在其他国学经典著作中,这两个词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以《论语》为例,其中59处提到“道”,40处提到“德”。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可能是先前学习《论语》之时对这句话印象太深,也可能是自己资质鲁钝,坦率地说,之前我对“道”和“德”的概念一直是感到比较模糊的。“道”和“德”都是非物质的,看不见,摸不着,又日日萦绕我心中。带着这个疑问三年学下来,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今天想分享自己的一点粗浅思考。在熙华国学院,我们学到了溯其本源(即研究汉字的甲骨文原意)的学习方法。我们先来看下这两个字及其关联字的甲骨文字形:道德行的甲骨文所以,“道”的甲骨文原意是一个人行走在路上,走得通的路才是道;而“德”的甲骨文原意是直视向前行走,引申为遵行正道,依道而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兮穆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中庸》天地之道,姑且称它为“大道”吧,“大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法则。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里提到了先王之道、大学之道、君子之道,可见做事情、处理各种关系都有它们的“道“,而所有的”道“又上达至天地之大道。前几次的思考作业分别研究了人与自然、风箱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就是:万事万物的“道”都是相通的,通了就明白了,即所谓——明白四达(《道德经》D10)。学庸论道系统论“依道而行”是“德”,那么“道”与“德”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昆弟之道、交友之道,“依道而行”就需要“智仁勇”,就是有德了;而做到“智仁勇”,必定能够“达道”。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道德经》综上,走道走得好,德行就会自然而然增加;而你的德行增加了,必定会让你走得更高更远。于是,我又想到了那棵生命之树,把它的两条枝蔓换成“道”与“德”,完全成立!可见,“道”和“德”也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德行”,那就尽量走“正道”,走着走着,你的“德行”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而如果你在行进途中迷失了方向,那就反身修德吧,两条路,都是走得通的。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理解了“道”与“德”的依存关系,再来看这里的“邻”,是不是可以引申为同道中人呢?“修道”和“修德”,接下来讲讲我领悟到的方法吧。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智仁勇”这三种“德”,是可以通过“好学”、“努力实践”和“知道羞耻”来做到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原来,“道”和“德”都是可以“修”的,并且,根据生命之树的启示,“道”与“德”是可以互修的。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修行的方法就是“知”与“行”,即“学习”。《大学》就是教我们“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在我看来,其载体就是“学习”。作为三千弟子的老师,孔子是很讲究教与学的,在《论语》中,也有大量篇幅讲到如何“学习”,这些教诲,都是我们“修道”和“修德”路途上最温暖的陪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在学习的道路上,你要放开自己的视野和心胸,大的小的都要去学和践行;你要注重的是道与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举一反三。如此这般,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弄明白了一件事情的“道”,你终究会由此及彼达到“不惑”了。只要你用心学过,做过,思考过,“道”与“德”就会融入你的血液和生命之中;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不就是生命的意义吗!(作者:高高熙华国学院《简帛对照本道德经熙解》师资班学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