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你好,这里是梁东西的文章。在文章中,我和大家谈到了宗法社会中,孝悌对女性地位的影响。令人意外的是,这篇文章发出后收到了许多恶评,甚至有人认为我揪着历史不放,不怀好意。在我们的义务教育范围内,我们依旧在学习《历史》这门课程。难道学习历史,就是不肯往前看吗?直到现在,电视上还在热播历史剧,历史题材的电影《孔子》、《赤壁》等等受到许多影迷朋友的追捧。难道这一切都是在固步自封吗?错了。我们不断地叫人缅怀历史,记住历史,是为了追溯真相。只有知道事实的根源,记住错误思想带来的负能量,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以上,是我对文章做出的一点解释。接下来,我将继续从中庸的角度,聊聊在古代,为何只有寡妇失去了生命,才会被歌颂?一、什么是中庸?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就必然要涉及儒家和道家,因为这两种源远流长的哲学形态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本框架。中庸,作为儒家哲学系统内部的概念,在传统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极高明的哲学,它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指点,并以这个支点为中心使双方归于统一。在现实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是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也是在千变万化的世相面前防止自我迷失的最佳路径。比如,在中庸之道这一最高的伦理原则之下,它一方面坚持人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不否认人欲望的合理性;它对那些悲观弃世的人绝对不抱好感,但对那些凡事热情过度,以至行为失矩的人也没有良好的评价。在人的个性上,它欣赏南方的宽柔,也欣赏北方的刚劲,却认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中立不倚的;在人的情感表达上,它强调喜怒哀乐的情感源于人的本性,但为了防止偏于一端,又强调它必须受到理性的制约,最终达到“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适宜状态。二、中庸对女性地位的影响圣人孔子在他著名的《论语》一书中,对女人的性情进行过充满敌意的剖析。他认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这是说,女人与小人一样,都是难以对付的一类。你对她亲近,她就对你不恭敬;你对她疏远,她就对你产生怨恨。孔子以后,男尊女卑的观念就在中国渐渐形成了,并以“礼教”的形式给女性规定了近乎严酷的行为规范。举一个很真实且极端的例子一个寡妇正伴随着自己丈夫的棺椁走在回乡的路上。一个旅店老板拒绝让她进入客店,拉了她的胳膊。她认为胳膊已被玷污,随即就将它砍掉了。寡妇没了胳膊,却成为了中国封建时代工人的女性楷模。在这种为男人而生、为男人而死的道德观念的指引下,女人甚至自愿放弃了做人的资格。在男人离家的时候,如果有人在外面敲门问:有人吗?那么女人最得体的回答是:没人!毋庸讳言,男女有别、男尊女卑这些观念明显造成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但也应该看到,中华民族从其民族品性上来讲,历来反对走极端,反对非人性或非人道,男人们虽然有着名义上的权威地位,但他们在两性权利的分配上更乐意讲究中庸之道,讲究权利的互补。比如,人们一般乐意将男女关系理解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在封建时代,很多僵死的教条被男性最高领导者列举出来。作为多元化的中国,这些礼教女性遵守到什么程度,在现实生活中各有各的说法。也是因为在儒家文化侵染深入血液的这个国家,可以想象,像武则天、慈禧太后这样的中国历史上的女强人,能够走到这样的地位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努力。面对女性对国家权力的僭越,这些以礼教捍卫者自诩的读书人,首先可能会像面对妻子的不尊一样大叫:“反了,反了!”但叫过之后,反了依旧是反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转而相信“识时务者为俊杰”,该做官做官,该叩头叩头。这就是中庸之道,不做极端主义行为,取其平衡之道。也正因为如此,封建礼教并没有使得古代女性喘不过气来,还为女性行使自己的权力留了一定的空间。中庸其实就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制衡措施,一种多元和合的平衡术。它的最大的妙用就是使多元的生存方式各得其所,并在互补的基础上保持社会的稳定。按照这种思路来理解中国人的两性权利分配。但我们必须要认清的事实是,中庸之道是由男性发明的。男性确实因为这种哲学感受到了生存幸福,部分女性也在这种哲学文化的潜移默化中从不舒服渐渐认为理所应当。我是梁东西,感谢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