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四章,告诉你这一思想为何不盛行

今天聊聊第四章,还是孔夫子的一段话。圣人的话往往蕴含着至理。只是我们每个人所解读出来的东西不同。来看今天的第四章吧。先看原文在看译文。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聪明的人做得过了头,而愚蠢的人又到不了它的要求。中庸的道理不能盛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又达不到它的要求。就像人,没有不吃不喝的,但真正能够辨别出其中滋味的人却很少。”

今天如果按书来聊,聊的就是一个中庸为什么不被世人所接受认可。依书来看,孔子这句话表达的也是如此,想想圣人也是知道此法并不能盛行,也是《中庸》一书由圣人的孙子子思所著,到了子思的弟子孟子处才得以弘扬。

当然如果另一番解释就不是如此,咱们就可以聊一个道理,或者称之为“道”。因为儒家的很多书都是其弟子所记录孔子平时说的话,或者是一个弟子与圣人的互动。而这段话在《中庸》一书中,我们理解道为中庸,那么如果不在书中,是不是可以有另一种解读了。当然最终的理念绝对是相通的。

那么先说说说书中的,为什么中庸这种思想不盛行呢,中庸思想是如何,我们先前也说过了。中庸是不极端,却能做到极致。持平常心,但是仍有理想。最主要是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在变化。而自古就有聪明人,聪明人的心思转得快,耿直的人就转得慢点。就像一种理念想要盛行,那么肯定是被无数人所接受的,而不是一部人理解了,一部分人还是稀里糊涂。

都知道举一反三,这东西有人他理解了,他还会举一反三。而随着这些的变化,有些人更是不能理解了,反而会认为他是一个极端的,另类的。再来说就是持有这种理念的人做得太好了,就如三皇禅让,别的人又如何能做到呢,大禹尚且不能延续禅让制。就如每个人都吃饭,而对饭菜的理解也不一样,有人喜欢咸的,有人却喜欢甜的。故圣人感叹,知者有过,贤者也有过。如果就没有此法是如何呢?

咱们在从另一方面去理解理解这段话,先看前半部分“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先说第一句,道生一,之字解为一。行字解为人之步,那么就是一个“道”不被世人所接受,或者说世人不按着“道”来走,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知“道”的人度了自己,不知“道”的人想学却学不会。就像有些事,手把手地教还不会。

在来看下半部分“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明字解为照,这里讲一个明悟或者普及。就说“道”为什么不普及,不明悟,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明悟的人不会去传播,悟了就过去了,而不明悟这个“道”的人,更是无处可学。每个人都吃饭,但是每个人的吃法和爱好也各不相同。故最后我理解他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道”,知“道”的明白了这个是适合我的,而悟“道”的人明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应该把我理念强加给别人。

总结一下就是我认为,圣人都是明悟的,你说不是他们的时代吧,但是若干年后,道理依旧相通。精华永远不会被时代所遗弃。开篇那时候我说为什么道理都是相通的,就是如此,有的人适合中庸之道,那么学了会进步,有的人不适合,却也有属于自己的道让自己进步。当然多了解了解不同的“道”是有好处的,可以取其精华,完善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