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力签名钤印布面特装觅经记毛边本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20.html

内容简介

余张善本古籍书影,序列两千多年儒家经典巨著;余张故居、祠堂、墓园、遗迹照片……韦力,中国古善本藏书第一人,踏上只身求索中华经学文脉的悲壮之旅。

经学,是规定天下家国以及个人理想的人生教育学,专门研究儒家经典之学,为中国人日常风俗习惯提供依据,最终成为中国人文学科的最高标准。日本学者本田成之在其专著中写道:“总之在中国,一说到学问,第一指屈的就是经学。”

韦力作为著名古籍藏书家、学者,在30年的古书收藏中,他个人的兴趣也从单纯的古籍善本收藏逐渐延伸到实证性的古籍版本研究,新著就对中国儒家学术思想悠悠数千年的发展进行了一次全面专业又亲和平易的脉络梳理。

除藏书外,韦力更是从庞杂的儒家经典中披沙砾金,拣选出尘封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经学发展有贡献的人,壮游华夏山河,亲身探访他们留在世间的痕迹。他探索出一种“人物生平所处历史语境与实地寻访游记相结合”的不可复制的模式,是致力于保存中华文脉的当代典范。

通过对于不同时代大量典籍的考查和引证,在序言中,韦力首先澄清了一些概念,并回答了经学、经学与儒学之间的关系:何为经,何为经学,经学典籍的组成有哪些,六经的作用是什么,经学派别及其后世的延续如何……

在正文中,韦力的查考时间纵横春秋至清末,从述而不作的孔子到广研群经的吴承仕,以人物为线索,用五十六位经学大师的生平、著述和贡献勾勒出了一部宏大的经学渊源史。另外对于一些历史当中的悬案——如孔丘有无删述或制作“六经”之事?《乐经》最初是否存在?等给出了自己详实有力的答案。

实地寻访是韦力古籍研究的特色,尤其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位探寻观看古人遗迹的游客,而是会与当地人交流、互动。这些活跃在今天的,藏书之外的细节也被记叙到了《觅经记》内,使人产生一种人事变迁,古今交辉之感。

作者简介

韦力,著名藏书家、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善本最多的人。著有《觅宗记》《觅诗记》《觅词记》《觅曲记》《觅文记》《古书之爱》《鲁迅藏书志》《古书收藏》《芷兰斋书跋集》《得书记》《失书记》等,另有与安妮宝贝合著《古书之美》。

目录

◎序言◎孔子:修订“六经”,始有经学◎左丘明:春秋三传,唯此古文◎曾子:儒门宗圣,孝闻天下◎子夏:为《诗》作序,弘传六经◎穀梁赤:《春秋》之传,唯此弱传◎子思:思孟并称,疑作《中庸》◎孟子:力推孔学,以善为本◎伏生:珍护儒典,今文《尚书》◎张苍:传承《左传》,规范章程◎毛苌:不以国名,独传《诗经》◎韩婴:《韩诗》之祖,以易解诗◎辕固:《齐诗》之祖,最先结束◎董仲舒:大一统论,天人感应◎匡衡:师从后苍,弘传《齐诗》◎戴德、戴圣:纂修《礼记》,兼汇古今◎石渠阁:论辩五礼,《穀梁》得立◎许慎:统研汉字,以驳今文◎白虎观:整合今古,皇帝亲裁◎马融:以《颂》罪主,精博注经◎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赵岐:力举孟子,唯传《章句》◎何休:三科九旨,黜周王鲁◎卢植:文武兼备,尤重《礼记》◎何晏:集解《论语》,首开玄风◎王弼:义理解《易》,得意忘言◎束晳:翻译汲冢,补亡《诗经》◎刘炫:隋北通儒,被诬伪经◎孔颖达:《五经正义》,定于一尊◎王通:志臻孔圣,欲并二氏◎徐铉:校补《说文》,序刊《系传》◎孙奭:注疏《孟子》,疑窦终解◎郝敬:通解《九经》,批驳朱子◎张尔岐:独擅《仪礼》,善解《周易》◎顾炎武:汉学开山,国初儒宗◎阎若璩:千年经典,一朝推翻◎胡渭:精研《禹贡》,明辨《易图》◎江永:标准古音,初辟汉宋◎惠栋:三代治易,吴派之祖◎庄存与:复兴今文,兼采汉宋◎戴震:皖派终成,以经翼理◎段玉裁:说文四家,茂堂居首◎桂馥:《说文》四家,《义证》独罕◎任大椿:长于治《礼》,拙于人际◎王念孙、王引之:广雅述闻,超迈今古◎汪中:贫不移志,终为通儒◎焦循:开方解《易》,正义《孟子》◎阮元:学界山头,乾嘉殿军◎黄式三、黄以周:浙东殿军,《论语》《礼书》◎仪征刘氏:四世《左传》,守古驳今◎宝应刘氏:专注《论语》,两代始成◎魏源:力继今文,视经治术◎俞樾:花落春在、《诸子》《群经》◎康有为:古文全伪,疑袭廖平◎曹元弼:精研《礼经》,最重《孝经》◎章太炎:汉学殿军,独驳今文◎吴承仕:广研群经,最重三礼

序言(节选)

本书乃是对中国经学遗迹的寻访之旅,关于经学的价值所在,日本学者本田成之在其专著《中国经学史》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经,乃是在宗教、哲学、政治学、道德学的基础上加以文学的、艺术的要素,以规定天下国家或者个人的理想或目的的广义的人生教育学。”

由此可知,经学涉及到了多个学科,为此,也就成为了中国人文学科的最高标准所在。它几乎涉及到了中国思想界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了中国古代学术的最高标准。为此,本田成之在其专著中又作了如下的解释:“总之在中国,一说到学问,第一指屈的就是经学。总括中国古来书籍的《四库全书》,第一库就是经学。历代帝王或者宰相,其经营天下的第一理想标准,必得是从经学上来的。评价人物甲乙的标准,也是以合于经学上的理想为归。作为中国人日常风俗习惯的规范,大部分在经学上也有其根据。在中国,不问其为国家与个人,其生存的目的、理想,如果不是在经学上有其根据,即不能承认其价值。这样看来,经学实是中国的最大权威者,从其内容来说,它是中国哲学、宗教或政治、文学的基础。”

既然经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故而在此首先要澄清一些概念,也就是经与经学、经学与儒学之间的关系。

何为经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经”就是“织”,而“织”又是什么?许慎又称:“织从丝也”,这里的“从”字当为“纵”,乃是与“纬”相对而言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称:“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如此说来,经的本意乃是纵丝。班固在《白虎通》中则把“经”字解释为“常”:“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结合了这两种说法:“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孝经序疏》中引皇侃所言:“经者,常也,法也。”由此可知,经乃是指万古不变的法则。可见能够成为经的书,在典籍中有着何等崇高的地位。

然而后世所见“经”字最早之出处却并非专指儒家经典,《国语吴语》中有一句:“建旌提鼓,挟经秉枹”,这句话中有一个“经”字,关于此字的意义,韦昭在《注》中称:“经,兵书也”,由此可见,这里的经乃是指古代的兵法典籍。除此之外,古代的医书中有《黄帝内经》,另外还有《扁鹊内经》《难经》《道经》等等,看来在上古时期,经乃是指各行各业的名著,而并不单指儒家经典。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称:“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但什么人才能称为圣人,他未作解释。

对于“经”字,后世还有一种解释:“经”乃是指古代的官书,因为这样的官书尺寸最大,每一根竹简的长度为二尺四寸,而“传”的长度则为八寸或者六寸。而这些竹简需要用线或者皮绳连缀起来,因此这种大尺寸的简牍就被称为经。章太炎在《国故论衡》在称:“案经者,编丝缀属之称,……亦犹浮屠书称修多罗。修多罗者,直译为线,译义为经。盖彼以贝叶成书,故用线贯也;此以竹简成书,亦编丝缀属也。”

章太炎的这段话,也是指的经之本意。到了何时经才专指儒家经典呢?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然而先秦著作中,已经常引用儒家经典—《六经》的具体名称,此至少说明:“经”虽然并非专指儒家经典,但儒家经典已然是“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的《中国经学史》则称:“有人将‘经’视作先秦的官书,或孔子著作的专名,都是同先秦的历史实际不符的;所谓的‘经’,只是先秦各家各派以及官府的重要著述与典籍而已。”

毛边本韦力签名钤印特制函套特制藏书票觅经舆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