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了什么正名仁学中庸天命

这是单华伟的第一百七十一篇原创文章

正名

孔子认为春秋是“礼崩乐坏”,臣杀君,子杀父的大乱时代,诸侯大夫不服从周天子的权威,战争不断。对此,他给出的药方,便是“恢复周礼”——通过『正名』来制定和运用刑罚,挽救秩序的崩溃。

而所谓周礼,便是西周的统治者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核心的是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孔子正名的内容,就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臣子,父亲,儿子,各司其职,处在什么位置,就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行,得到怎样的对待——他这种『以名正实』,即通过提出的理想标准,也就是“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的“实”的观点,被称为『名教』。

可以看到,孔子将周礼发展成了一种道德教化,强调社会中各类人的层级,一方面是礼制,一方面是政令刑罚,软硬兼施,引导人民不要,不敢,不想犯上作乱,让人心归服。

仁学

孔子的仁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要让自己符合礼的规范,二是仁这个东西是自觉的,自己决定的(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仁包括很多方面,是在视、听、言、动等全方位的道德行为规范。

前面讲过,孔子想要恢复的是“周礼”,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孝,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他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需要注意的,孔子所说仁虽然包含很多方面,但并不是任何品质、才干都可以被看做仁,他对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有非常严格和具体的说明。

比如在《学而》篇中,他认为“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在《公治长》篇中,对子路的政治才能,对尹子文的忠诚,陈文子的清高,他都不称之为仁。

那么什么是仁?在《子路》篇中,他说到,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能做到“刚、毅(果断)、木(朴实)、纳(言辞谨慎)”,近仁矣;在《子张》篇中,他说,能够“博学而笃志,切问思近”,则“仁在其中矣”。

所以,认为所谓“仁”是一个模糊唬人的观念的说法,是不读书还爱张口乱说的典型。

中庸

在《庸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行,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而所谓中庸,简单理解,就是不走极端。

中庸调和,要求不偏不倚,在孔子那里的确表现得非常全面而又灵活,同样是在《庸也》篇中,他谈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做事只考虑实际的质朴以至胜过文采,则显得粗野;做事只考虑外表的文采以至胜过质朴,则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采全面兼顾,不偏于一面,才是做得恰到好处的君子。

但孔子所谈的中庸之道,是不能直接拿到今天的世界使用的,因为他所说的中庸虽然很灵活,但这种灵活是完全服从于他要达到的道义原则的,在《里仁》里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话的意思是,君子对于任何事或人,好恶取舍,都是没有固定的成见与办法,但必须服从于道义的标准,这是不能含糊的。而他所说的道义原则,就是周朝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

所以,在本质上,孔子所说的中庸,还是以礼作为指导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德行。

天命

大家都听过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但很多却不知道,他其实还说过:“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公元前年,孔子经过宋国,桓魋(tuí)带兵追杀,孔子在弟子的掩护下逃跑,途中他说出了这句话——这个家伙没有感谢弟子,他说:上天给了我仁德,桓魋能奈我何?他非常清楚,自己是受命于天的。

这里笔者不是在骂孔子自大或者自负,孔子在认识论上就是一个先验论者,在《季氏》篇里他就谈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也就是说有一种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而这种人就是他所谓的尧、舜、文王、周公一类的圣人——孔子鼓吹所谓“天命”,是和他的哲学一脉相承的。

所以,如果你真的读懂了孔子,你反而是绝望的,因为要达到所谓“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你真去问问孔子,他也许不会说人人都可以达到的,现实也还真是这样,今天我们经常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的人即使七老八十了,仍然连基本的品德都没法保障,这种人,你还期待他不惑?知天命?

也许这个结论有点悲观,但我还是要说,那就是:至圣先师讲的道理,你听听就好,别太当真,因为他也许说的不是你——这玩意儿就像追星,你偶像再怎么光芒万丈,你不过还是个无名之辈……

但我也有一些大家爱听的,积极的话要说:听了道理,就要立即行动起来,而不是肩负起一种虚妄的使命感和批判意识,因为很有可能,你自己就是那句话里说的那种不伦不类的垃圾。

(END.)

--------------------

我是单华伟,一个看书和写作的人,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用,记得点个赞吧,感谢你的阅读。

参考书目:

钱穆.钱穆先生全集:中国思想史(新校本)[M]//钱穆先生全集:中国思想史(新校本).九州出版社,.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三卷本)[J].书城,,():-.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典藏版附论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友兰著;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冯友兰编.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