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卷三卷四)
第十集
陈愫汎老师主讲
台南极乐寺
/7/5
本集经文
我们再继续往下看,第二个注释,借箸:借箸这个意思,这个典故来自于《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郦食其(ㄌㄧˋㄧˋㄐㄧ),这三个字郦食其,人名,这几个字是念ㄌㄧˋㄧˋㄐㄧ,当时候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的后代,来共同伐楚国,张良至,后来刚好张良过来,刘邦正要吃饭,然后他就坐下来,就借了刘邦的筷子,然后帮他比,就是拿出来,然后跟他做了一个谋划,他说:“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便拿起前面的那个筷子,然后就帮刘邦解说当时候的形势。所以后来就以借箸代表代人筹划。借箸这两个字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以后听到借箸就是指为人设谋,代替别人筹划一些事情。
再下来是:“见事极真,明若观火;对敌易胜,势若摧枯”。
这就讲到,“见事极真”,就是把事情看得非常的透彻明白,就好像“明若观火”,就好像观看火光很亮很亮。像看火那样清楚的意思。
“对敌易胜,势若摧枯”。就是对付敌兵很容易就战胜了,这种情势就好像,把枯草朽木把它折断,这样的意思叫势若摧枯。枯草跟朽木,要把它折断是很容易的。所以对敌易胜,就是对付敌兵很容易就战胜,就叫做势若摧枯。
明若观火,势若摧枯。明,就是很明亮很清楚。观火就看火。
我们再看:“生平可对人言,温公自信之语;运用存乎一心,武穆论兵之机”。
这边讲到“生平可对人言”,就是指生平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跟别人说,这个是“温公自信之语”。温公就是司马温公。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运用存乎一心”,这句话是武穆,武穆刚好我们前面有讲到,岳武穆就是岳飞。他论兵之机,就是论兵的这种诀窍,论兵的诀窍就存乎一心,运用,如何去运用,你的心怎么样,兵法写在那边,要怎么运用得当?还是在于你的心,要怎么样临机应变的意思。
我们看到第一个注释,生平可对人言,温公自信之语:这个是司马温公,尝语人曰,就是曾经跟别人说,这个念作ㄩˋ,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曾经跟人家说:“吾无过人者”,我没有特别过人的地方,意思就是说我没有比别人厉害的地方,“但生平所为”,但是我这一生所作所为,“未尝不可对人言耳。”任何事情都可以对人说,能够拍胸脯讲这样的话是对自我要求非常严谨的人。所以他说生平可对人言,任何事情没有什么不可说的。这是很坦荡荡的。
再下来,运用存乎一心,武穆论兵之机:《宋史》里边《岳飞传》记载到,金兵大举南侵,渡过黄河扑向宋朝的汴京这个地方,岳飞就奉命率军迎敌。岳飞机智善战,多次挫败了金兵,刚刚前面这个刚好讲到,岳武穆的生平,遂升为统制,后来当时候的副元帅宗泽,就刚刚前面有提到宗泽,就送他一幅古阵图。岳飞就跟他讲这么一句话:“阵而后战,兵法之常”,意思就是说,这些古阵图里边,这是排完之后然后去战,这个都是兵法之常,一般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是说你送我这个,其实战争要怎么带兵,阵要怎么排,在于一心。当时候观察那个局势是怎么样,要临机应变的,所以可以看见,我们所谓的就是不能死读书,所以他说阵而后战,排完阵然后再去战,这是兵法之常,这是很呆板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在于你的心要临机应变。这个就是运用存乎一心,这是武穆论兵之机。在谈论用兵法的诀窍。
我们再往下看:“不修边幅,谓人之坦率;不立崖岸,谓人之和易”。
就是说“不修边幅”,就叫做说人很坦率。不修边幅,就是人不修饰仪容,仪表容颜,说这个人很坦率,就是很平坦率直。其实就是不加以去修饰,就是没有掩藏的意思。这是就人的一个修为;“不立崖岸”,是说人的个性和易。和易就是个性很随和。
我们先看一下这个不修边幅,第一个注释不修边幅:不修整布帛的边缘,边幅就是我们那个布,如果边幅要比较乱一点要修整,而任使杂乱不齐。用以形容不讲究衣饰仪容,或不拘小节,这边就是讲到,人坦率的性情,后来就把这个不修边幅,指到就是说这个人不拘小节。原来就是对衣服不加以去考究它,后来引申到这个人不拘小节,为人很平坦率直。边幅就是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跟仪表。我们后来就讲,后来我们是常常讲说这个人不修边幅,大概就穿得比较随便一点,或者就是讲话比较直率一些,不会特别加以去掩饰自己的一些心情,不修边幅。
立崖岸:这个崖岸就是指山崖、岸边,这个都是很孤峻的一个地方,所以立崖岸,就指到比较倨傲不合群。加上一个不立就否定词不,那就是代表,这个人不是倨傲不合群的。所以是指,另外一个对称词就是叫做和易。个性很随和,然后很容易跟大家打成一片,叫做不立崖岸。
我们再往下看下一个:“蕞尔么么,言其甚小;卤莽灭裂,言其不精”。
这个“蕞尔么么”都是言其小。就是说这两个词汇,它的意思都是微小的,微少的,这样的意思;“卤莽灭裂”都是指做事,“言其不精”,就是做事很草率,不精细。
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蕞尔:这个蕞就是很小的意思,小,蕞,很小的样子。《广韵.去声.泰韵》里边,有写到这个蕞字,解释说这个蕞就是“小貌。”小。尔,一个语助词,没特别的意思。《左传.昭公七年》:“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就是讲到蕞尔小国,就是这么小的国家,但是三世执政。执政柄就是拥有政权,拥有治理国家的权柄。
在《三国志魏贾诩传》,魏国贾诩的传里边讲道:“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孔明善治国。”就讲到,这个吴蜀虽然是蕞尔小国,所以这边就很清楚,这个蕞尔两个字的解释了,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就是指依山傍水的意思,有山水做为阻隔,这个是最佳的地区,找地方住,尤其国家要找这种依山傍水,这种叫做天险,天然的险阻,刘备有雄才,孔明善治国。孔明,诸葛亮。这边讲到蕞尔小国,就是很小的意思。
我们再看到么么这个词:么么就是细小的意思,微不足道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边段注本,讲到这个“么,小也”,么就是小的意思,“象子初生之时”。象就是象形字,象怎么样子,这个子,小孩子初生那个时候叫么。所以后来我们讲这个么儿么子,这个么就是指最小的,指最小的的那个,么。
第三卤莽灭裂:就形容做事,非常的粗鲁莽撞、草率随便。卤莽这个词,我们也会写成鲁国这个鲁,鲁莽,就是苟且的意思。灭裂是指轻易,就随便。所以这两个词都是指到是做事不精,随随便便。
这边《庄子.则阳》篇里边讲道:“长梧封人问子罕”,长梧封人这个封人我们之前有讲到,守边界的这个人,长梧这个地方的一个封人,问子罕说:‘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就跟他讲,君为政治理国家,为政不可以卤莽,治民不可以灭裂。就是我们讲到,不可以轻率、随便,不可以。他就举自己的例子,他说:‘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很有趣,他就讲他自己,以前在种禾的时候,耕田的时候,这个耕就是犁田的意思,我们常常讲耕耘耕耘,耕耘,耕就是犁田,然后耘就是把草给去除掉。在耕田的时候犁田的时候,非常卤莽。卤莽之就是很随便,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很有趣,后来那个果实,就也很卤莽的回报我,意思就是说什么?长得不好的意思。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就是在除草的时候,我也是什么?灭裂之,就随便,随便做,其实,它的果实,最后也是一样灭裂而报予。也是随便应付给我,就是长得不太好。真的万物就是这样,这个就我们所谓的因果,种什么样因得什么样的果,不灭的定理。
我们再看下一个:“误处皆缘不学,强作乃成自然”。
这边讲到“误处皆缘不学”,就是说人会做错事情,都是因为,缘是因为的意思,都是因为没有好好的学习。“强作乃成自然”,勉强自己的去做,努力去做,久了就会养成自然。真的是如此,我记得当时候,自己在读到孔孟思想的时候,我们老师就讲到,帮我们解析那个伪字,我们现在一个人,再一个作为的那个伪,我们叫做伪ㄨㄟˋ。大家一直会觉得说,这个伪字是指虚伪的意思,他跟我们讲到,这个伪字,我们现在解读说是一个虚伪的意思,但是这个字原来叫做人为。很多事情,就是我们必须要特别勉强自己去做,久了就成自然,就像我们行善一样,像《了凡四训》一样,行善,刚开始是可能是一个有形的,一直不断的要求自己,勉励自己去做,这个叫做人为。所以他就跟我们讲人为为伪,就是让自己的善愈来愈好。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伪这样的,以前都是大概,平常老师教我们的,就是虚伪的那个意思。然后那一次听到这样的一个解释,到现在,很久的时间了,二三十年还记得,这个伪字的意思,就是强作乃成自然,久了之后它就变成一种自然。
我印象很深刻,就是我有一个表妹,有一次到我们家,她因为很早就学佛,她吃饭的时候,到我们家坐的时候,椅子都是只有坐到三分之一而已,然后我就问她,你这样子坐会不会很累?她就跟我讲不会。她已经成自然了,在刚开始的时候,或许会觉得说很累,但是她后来跟我讲不会,所以我看到她每到一个地方,就是坐下来,就是坐三分之一的椅子,很自然了,那个已经内化了。那个后来叫做为而不为了,为而不为已经内化了。那强作而成自然乃成自然,就是这样,到后来你就会很习惯是这样子做。你开个门你可能就知道说,要轻声细语就这样。我学校的学生,每次我都很害怕他们,把椅子拉出来跟放进去的那个声音,声音啪啪啪啪啪啪。然后之前都会跟他讲,大朋友们请小声一点,小声一点,但是他们还是会常常忘记。因为他那个习惯,没有那么多次的这种去反复,去跟他们讲,他们还是会忘记,都要再提醒一下,然后再轻轻的拉出来放进去。在过程当中也很好,因为一班二三十个孩子,我们就会看到,有些孩子就会特别听进去,有些孩子他也是一样砰砰,很大声。所以很多事情,其实真的是要常常记在心里边,不断的叮咛自己,这个叫做强作乃成自然。
我们看一下第一个注释这个地方,误处皆缘不学:缘是因为的意思。就是自己做错事情就是因为,其实没什么好讲,就是自己没有好好学好,一切反求诸己。里边就谈到,高祖生平误处甚多,唐仲友就断曰,就讲,为什么他一生里边误处这么多?他说“皆缘不学”,都是因为不学,没有认真学,“改处皆由敏悟”。能够把它改过来,都是因为敏悟。唐仲友是宋朝人,跟朱熹是同朝的。所以改处皆由敏悟,就是一个觉字,要求自己去把它做好,觉醒去做好它。不觉大概就没办法了,都会觉得说,我这样做也很好。
我们再看一下:“过于欲速曰躐等,过于礼貌曰足恭”。
这边这个意思就是说,“过于欲速”就是讲求太过,想要很快的达成,速成,这个就叫做“躐等”。“过于礼貌”,太过于礼貌叫做“足恭”。这个字念作ㄐㄩˋ足恭。
下一句是:“假忠厚者谓之乡愿,出人群者谓之巨擘”。
“假忠厚者”就不是真的,不是发自自己的内心,“谓之乡愿”,这叫做乡愿。“出人群者”叫做“巨擘”。就是在一个群体里边,比较特殊的比较优秀的,这个我们叫做巨擘。
我们再来细部看一下,它的这些字的意思。第一个这个躐字:躐就是超越等级,未依次序。没有按照次序来,这叫做躐,躐等。
《礼记.学记》里边,就有这么样的一句话,它说:“幼者听而弗问”,年幼的人听但是不可以问。古代在学习的时候,是有它的这个规矩在,这个规矩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幼者你就听,你听多了明白了之后,你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你先做。所以这个其实也在学,就是让他们要有耐性,听而弗问,听,只听,但是不问,“学不躐等”。让他们学习不超越,不躐等,慢慢循序渐进,也是养成一种定功。
第二个足恭:这个足恭就是指过于恭敬。这个足字就是过分的意思,这个字念作ㄐㄩˋ,是过分的意思。
《论语.公冶长》篇里边,有讲到这么一句话:“巧言、令色,足恭”,这三件事情,“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边这丘是指孔丘,就是我们至圣先师孔子。他说巧言,巧言是什么?把话讲得非常的动听叫做巧言。那令色?这个令也是好的意思。令色意思就是说,把脸色装得非常的和善很好,但是其实都不是发自内心。足恭就是指过分的恭敬,超过了。我们儒家思想一直在讲到,过与不及这样的一个观念,中庸之道。很多事情都是要发自于你的本性,本心,你做出来的就会非常的合情又合理。然后讲到,左丘明耻之,左丘明对这样的事情觉得很羞耻,丘亦耻之,我丘也耻之。这样的意思,意思就是说对巧言令色足恭,这样的一个行为,这是觉得很羞耻的一件事情,觉得这样做是不好的。
再看到第三乡愿:乡愿就是指乡里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不分是非的人。这个愿的意思原来是忠厚。乡愿就是乡里里边,大家觉得,这件事情明明不好,然后问他,他说,好好,就是都不表达任何意见,然后没有分是非,不分是非,看起来非常的忠厚,但是其实是不OK的。
《论语.阳货》篇里边有讲道:“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就讲到说乡愿是德之贼,这个贼害德的一个举止,乡愿。它的另外一个词汇,叫做狂狷。就是指碰到什么事情,就非常的很狂怒的去批评。乡愿是什么事情不好,啊,啊,这样子,两个刚好是两个极端。
《孟子.尽心篇》里边就讲道:“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阉然媚于世者,就是指掩藏自己真正的看法,然后媚于世。所以这个乡愿就是媚于世,媚世的,讨好世人的,这个是有特意讨好的那个意思在里边,这个是乡愿。孔子讲,乡原是德之贼也。
再看到第四巨擘,巨擘:这个擘是大拇指的意思。巨就是很大,所以巨擘就是大拇指。后来我们常常就是把这个词汇比喻作杰出的人物。所以我们现在常常讲,这个人很赞,我们大概就会竖起大拇指,竖起大拇指赞许。所以出人群者谓之巨擘,就是这个意思。
再往下;“孟浪多由轻薄,暇豫每事精详”。
“孟浪”这个词,这个词我们现在比较少见到,“孟浪”是轻薄,“多由轻薄”,就是指轻浮里边得来的。孟浪就是很粗卤的意思,粗卤。“暇豫每事精详”,就是非常深思熟虑,事情还没发生之前,就会加以去思索,暇豫。
我们看一下,第一个孟浪这个词,孟浪:这边轻率,孟浪是轻率的意思。孟是卤莽的,夸大的。《庄子》里边有记载这么一段:“瞿鹊子问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这个意思是指到就是说,瞿鹊子问于长梧子,可以看到,这个是《庄子》里边虚构的两个人物。瞿鹊子问于长梧子,这个瞿鹊子是学生,这个长梧子是老师,他就跟他老师讲:我闻诸夫子,闻诸,诸是之于的合音,闻之于,就是从孔子那边听到这么样的一句话,他说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这样的一个话,夫子认为,孔子认为这是孟浪之言,说这是一个很轻率的,这样的一个言语,这个无谓有谓,就是没说什么又好像说些什么,有谓无谓,就是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说,然后游乎尘垢之外,因而遨游在世俗之外,这样的一句话,孔夫子认为这一些都是轻率不当的言论,然后他说,而我以为,我认为这却是一个妙道之行。他说这是一个精妙的道理。然后把它体现出来的这样的,无谓有谓,有谓无谓,然后游乎尘垢之外,他觉得这是一个妙道之行。然后就问他的老师长梧子说,是怎样的情形。这段话的来由是这样,所以这孟浪之言就是指轻率的话。
然后再下来看一下,这个第二个暇豫:暇豫是悠闲逸乐的意思。很悠闲很逸乐,就是事先就去准备好,很悠闲很逸乐的方式,然后早已谋划,自然就可以悠闲下来。这个暇,从容。豫是早计也。就是指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在事情之前就事先的去规划了,自然就我们在对应的时候,就会很悠游自在的意思。
《国语》里边记载到:“优施起舞”,优施就站起来跳舞,然后就告诉这个里克的妻子说:‘主孟啖我,我教兹暇豫事君。’这边这个暇豫,东吴的韦昭注,韦昭注《国语》是权威,他对这个暇跟豫的一个解释,他说:“暇,间也;豫,乐也。”
这个典故是来自于,这个是优施这个人物,春秋时候晋国晋献公的一个宠优,优是指演剧的人。跟献公夫人骊姬私通。曾经帮助骊姬杀害太子申生,又怕大夫里克,所以这个里克出来了,里克反对,然后优施就在酒宴前面向里克敬酒,然后边歌边舞,暗示里克要依从骊姬,这样的一个情形。我们再来看一下,里克的妻子,下边这个主孟啖我,那个主孟,就是指里克的妻子。因为里克的妻子字孟,所以这个孟是指里克的妻子的字。为什么叫做主?大夫之妻也称为主,就是随夫而称。所以这个主孟就是指里克的妻子孟。古代这一些称谓也必须要弄清楚,我们比较能够去了解,去读这些古文。然后他说“我教兹暇豫事君”。意思就是说,你煮了这么好吃的东西请我,那我就叫兹,这个兹就是指里克,教导他怎么样的暇豫事君。就是指能够很悠游自在的去事奉君王,可以做得很好,这样的意思。这个暇豫是这样,做这样的解释。
主孟那个倒是可以加注一下,这个大夫之妻也称为主。这个孟是里克的妻子的字,所以叫主孟,就是里克的妻子。啖我,就是请我吃东西,煮东西请我吃。这个兹就是指教兹,兹就是他,此的意思,就是指里克。很多词汇都是历史传承下来,所以常常就是必须要去读懂一下,就去了解一下这个典故的背景,历史故事了解一下,这样子我们就比较容易去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
我们再往下看:“为善者流芳百世,为恶者遗臭万年”。这个词汇我们很常用,然后“过多曰稔恶,罪满曰贯盈”。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为善者”,就是做很多善事的,自然就“流芳百世”。芳是芳香,香气,流芳百世。“为非作恶”当然就“遗臭万年”。那个臭气也就留着,两个都留,但是一个是香的一个是臭的。“过多曰稔恶”,过错太多就叫做稔恶,“罪满曰贯盈”,就是犯了好多错误,这个叫做贯盈。所以要特别注意到,贯盈是指不好的事情。我们中国的词汇,有一些是褒义词,有一些是贬义词,这个不能弄错,要不然会贻笑大方。
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流芳百世: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流就是流传;芳就是香,就是指好的名声;百世就是指时间很久远,可以一直传下来。
然后第二个,遗臭万年:就是死后这个恶名一直流传,永远被唾骂。就像刚刚讲到秦桧的这个问题,就有人去看岳飞的墓,顺便就打一下秦桧。人就是,真的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读到这些历史人物,有些人真的是就很令人景仰的,像我们昨天有谈到,就是晏婴的情形,他是这样子的一个,既有才又有德。有才的人很多,但是不被别人敬仰,像战国时代的一些纵横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今天到这边说好话,隔天又换说你坏话,这种人我们只会觉得说,他非常能说善道,但是我们不会打从心里边喜欢他。但是有才又有德的人,我们真的就是看了都会觉得,你看这个司马迁还讲说,都愿意,如果他也在,就是当世之人,都愿意帮他执鞭,都会觉得很开心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因为,这种德对人的一个感动。所以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也会,这两种人都会被记住。我们常常中间群就会被忘了,大好跟大坏的人。当然我们还是要留下大好,流芳百世。
稔恶:是积恶的意思,就是累积了很多坏事情,很多很多。
贯盈:贯盈就是罪之多,如索之贯钱,就罪非常的多,就好像用绳子把钱串起来,已经满了。这个贯是穿的意思。盈就是满。
《尚书》里边讲道:“武王曰:‘商罪贯盈’,这个商罪贯盈,当时候商纣,武王,周武王就讲了,这个商罪贯盈,就是指罪恶非常多又非常多,‘天命诛之’。”天命把他杀了。这边如索之贯钱治之已满,就是指整个绳子都串满了钱。OK。特别注意就是这个贯盈,这是指罪满的意思,从《尚书》这句话来,这段话来。
我们再看到下一个:“冶容固可诲淫,慢藏亦能诲盗”。
“冶容固可诲淫,慢藏亦可诲盗”。这边讲到,我们直接看到注释这个地方,冶容固可诲淫,慢藏亦能。第一个是诲淫,第二个是诲盗。这边指到冶容就是指,把自己装扮得非常的妖冶很漂亮,冶容。这个冶字就是很妖艳的那个意思。这个冶字很特别,冶原来是一个形容词,在这边转成是一个动词。冶容就变成,容就是我们的容貌,把容貌打扮得非常的妖艳,就会怎么样?便会招惹别人产生淫乱的意图,真是这样。
“慢藏亦能诲盗”:就是指财物收藏不谨慎,亦能够怂恿盗贼来行窃。这个就是我们也曾经发生过的,像车子里边有包包放在里面,即使你上锁,还是会被敲破。这如果刚好碰到有人看到,就看了你车子里边有包包,然后就会产生偷盗的心,就把车窗打破,把这个里边的钱包拿走,所以这个是叫慢藏。所以我常常跟我们家的小朋友讲,东西要不然就放在后车厢里边,如果没有放在那里的话有外套,其实尽量不要,外套人家也会想说外套里边会不会有放钱,都会,所以最好净空,真的是这样。第一个免得让自己的车窗,车子被砸坏,第二个免得让他犯罪,就是这样。女孩子常常真的,这个打扮真的是会,我常常在学校会教我的学生坐姿要坐好,女孩子,因为现在是男女同校,我会特别叮咛那个女同学。看她们有时候坐姿没有坐好的时候,会特别叮她们一下说:我们班也还有男同学。就跟她这样子讲一下,真的会。因为看孩子的眼神,有些我们不敢说我们这样子教他们,他们都能够清楚,男孩子每个也都守礼,不太可能。有些你就会看到,有些孩子就比较会有这样的念头产生,你看他的眼神,飘的眼神,你大概就知道了。所以都会叮咛那些女孩子,有时候坐姿坐不太好的,现在的孩子就是这样,不太注意这些东西。真的是冶容固可诲淫,诲淫就是引诱别人做淫秽的事情,其实即使没做那个念头也起了。诲盗就是引诱人偷盗,做坏事情,叫诲盗,就是引诱。这个诲字有引诱,一个引诱别人做淫秽之事,一个是引诱别人去偷拿东西。这个盗字的意思就是指看到器皿里边有东西然后流口水想吃。所以这就是引起别人那个念头,想要去拿它的那个念头。
在《易经》里边就有这么一句话:“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就是这句话。所以藏物不慎,如教人为盗,修饰仪容,是教人为淫,就是这样。
我们再看一下:“管中窥豹,所见无多;坐井观天,其识未广”。
这我们从字面上其实很容易去理解,管中就是从竹管里边去窥豹,看豹,你看到的范围其实只有就是你从管中出去对应的那个圆点而已,所以当然就是所见无多;“坐井观天”也一样,你坐在井里边看天空,你看出去也就是你上面的那个圈圈这个天空而已,所以它讲的就是说见识未广,就是眼界狭小。所以后来我们常讲说井底之蛙,井底之蛙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先看到第一个,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讲到的“管中窥豹”:从竹管中的小孔看豹,只看到豹身的一块斑纹而已。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所见不能够全面,只有略有所得而已。这在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边方正这个部分,讲到记载到这个王子敬,王子敬就是王献之,王羲之的小孩,“数岁时”,就是才几岁的时候,“尝看诸门生樗蒲”。曾经看那些门生在玩樗蒲。樗蒲是晋朝的时候非常流行的一种赌博,类似我们现在丢色子这样的一个情形,樗蒲这是一种赌博游戏,叫樗蒲。“见有胜负”,他就看他们有胜负的那种情形,他就站在旁边看的意思,然后他就讲‘南风不竞。’他就讲到南风不竞,其实是知道他就借用这个南风,就是指到樗蒲的胜负,讲了这么样的一句话,说南风不竞。大概讲你输了,他就讲这样。“门生辈轻其小儿”,然后那些门生就轻视他说小孩子,“乃曰”,就讲此郎,觉得说你们这么样的意思,他也不服输,其实他是很聪明的,这个王子敬,然后他就跟他讲:‘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就讲到他这样。然后“子敬就嗔目曰”,就睁大眼睛很生气就跟他讲:‘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他就讲到,他们门生听他讲南风不竞,就讲你这个只是管中窥豹,意思就是说你所见不多,一般见识而已。然后王子敬就跟他讲:哎,你们这些人真是远惭荀奉倩。荀奉倩就是三国时代颍阴人,非常有才学,喜好道家的思想。然后近愧刘真长,就是当时候的一个很有名的道家人物,喜欢老庄之学。这两个都是属于非常有才学的人。然后就跟他们讲了这么一句话,然后就拂衣而去,衣服就甩着就离开了。那这句就引用到这边的管中窥豹,这些门生轻视他,其实这个王子敬是很有学问的,很小就很有才学的.
我们继续再往下,“无势可乘,英雄无用武之地;有道则见,君子展济世之才”。
“无势可乘”就是指没有适当的时机可以表现,这个叫做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个我们也很常讲这句话,它有个典故,从《三国志》里边出来。然后另外一个是“有道则见”,见就是展现,这个叫做君子展济世之才。天下有道,然后君子就出来,出来做官,为国家成就一番事业,这个叫做“君子展济世之才”。济世就是指为国家为这个世俗,国家社会做事情,展济世之才。
我们看一下第一个,第一个无势可乘,英雄无用武之地:在《三国志》里边讲到这么一段话:“孔明跟孙权说:‘海内大乱,将军起江东,刘豫州亦收汉南诸郡,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曹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逃遁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孔明跟孙权讲到的,说海内大乱,然后将军起江东,将军起江东就是指孙权,刘豫州就是指刘备,亦收汉南诸郡,与曹操并争天下,现在曹军破了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大概就是指本来是在豫州这边,就是在这里,结果后来移到荆州,现在曹操破了荆州威震四海,现在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所以豫州,这边的英雄当然就是指刘备了,所以现在豫州,就是刘豫州,刘备就逃遁到这个地方,然后希望将军你量力而处之。能够做个收容处理,这样的意思。
这边特别介绍一下刘豫州,刘备为什么叫刘豫州?他正式的官衔,正式做的那个官衔叫做豫州刺史,所以后来我们就称他为刘豫州。这边就用到这个词汇,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这边。英雄无用武之地,无势可乘。
再看到这个“有道则见”:这个见就是展现出来,其实见跟现两个意思是有它的相通的地方,现出来你看到它,有道则见,就出来。这个君子展现,可以展现,展露这个济世的才能。
再下一个,“称人利达曰捷足先登”,“称人利达”,利达叫做“捷足先登”。“慰士迟滞”,“慰士迟滞”,就是安慰读书人,迟滞就是发展缓慢,就是慢一点,这个大鸡晚啼,他叫做“大器晚成”。我们称大器晚成。
我们再来细看一下这个典故。第一个捷足先登,捷足先得我们也常常讲捷足先登,所以我刚刚就念了捷足先登,捷足先得:比喻行动快的人就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要的东西。这个捷就是快的意思;足就是脚步。你快脚步,然后你就先得,先到位的意思。
这边《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边记载道:蒯通曰,那个字念作ㄎㄨㄞˇ。“蒯通曰:‘秦失其鹿’,秦国失去了鹿,鹿代表了地位。失其鹿叫做失去位置了,失其鹿,这个鹿是原来古代里边,当时候武丁开始,商朝武丁开始,他喜欢逐鹿这样的一个活动,后来几乎为帝王所喜欢。所以历代帝王大量的捕鹿,使这个鹿就愈来愈少,到了汉朝几乎是很难捕得到的稀有动物,因而汉武帝也特别喜欢,珍爱这个鹿。曾经记载到,史书记载到,汉武帝还因为有人杀了上林苑,上林苑是皇帝的猎区,有人杀了上林苑的这个鹿,他一气之下竟然要把这个人给杀掉,还好当时候东方朔在旁边,就婉言相谏,相劝说这样子不太好,因为一头鹿杀了一个人,武帝才赦免他。这个鹿后来就变成是一个很珍贵的动物,备受历代的统治者的喜欢。所以秦失其鹿,就是指他的位置失掉了,失位了,‘天下共逐之’,天下的人就共同要去追这只鹿了,就是要去争夺这个位置了,‘高才捷足者’,这些高才者,捷足者,跑得很快的人,就‘先得耳。’,就可以先得了。所以后来我们讲到称人利达,叫做捷足先得。
再看到第二个慰士:慰士就是安慰士人。
迟滞:就是成就比较晚一点,迟就是慢的意思;滞就是停留的意思。迟跟滞两个字的意思,迟是慢;滞是停留。意思就是说成就得比较晚。
我们再看到第四个,这个大器晚成:就是指担任重任的这些人物,经过长期的训练,成就比较晚,大器晚成。也指到说,这些长期不得志的人,对他的一个安慰的话,大器晚成。大器就是指大才的意思。晚成就是晚一点成就。
在《老子道德经》里边有:“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这个词。大方无隅,隅我们有讲过,角落。大得没有空间的范围,没角的,无角。然后这个器晚成,大器晚成。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朱勃年十二能够诵诗,马援见之自失,朱勃在十二岁的时候,他就能够诵诗,马援看到他之后就自失,意思就是指,自己就觉得自己远不如他,马援的哥哥马况就安慰他说:“勃,知尽此耳”,他说朱勃他所知道的,大概就到这里了,“汝”就是你的意思,“大器,当晚成”。就是对他的一句鼓励的话。
“不知通变曰徒读父书,自作聪明曰固执己见”。
就讲到说“不知变通”,凡事死守教条,不知变通的,叫做“徒读父书”。只读父亲的遗书,就是依照的方式这样去做,不知变通的意思。“自作聪明”,自己自作聪明叫做“固执己见”。这两种都不太好,一个过,一个不及。
我们看第一个通变:通变的意思就是通晓变化的道理。就是我们也常讲叫变通,变通,就是穷则变,变则通。
秦朝伐赵的时候,廉颇坚壁不出,就是不出,然后范雎就用反间之计,然后就讲说:“秦人独畏马服君之子括为将耳。”反间计,现在就是指秦国伐赵,然后廉颇就是不出兵,不出去应战,这时候这个范雎就用反间计,想要让赵国出兵,然后就故意放言讲,秦人独畏,就是秦国人最担心的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马服君就是指赵奢,奢侈的奢,赵奢,他的小孩赵括,为将军耳。这时候赵王你看马上就被那个了,赵王就遂欲以括代替廉颇。其实真正秦国人害怕的是廉颇。我们这个很像是昨天就有跟大家谈到,廉颇跟蔺相如的事情,其实秦国最怕的就是廉颇跟蔺相如,所以他就故意放话讲,最害怕的是赵括,结果赵王差一点被骗了。蔺相如就劝谏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他说,就讲到赵括,就好像胶柱鼓瑟。我们在弹琴瑟的时候,上边不是有柱子吗,那个是定位,音定位的地方,为了害怕弹错,就把它那个柱,短柱,那个音把它胶柱,就是那个短柱把它胶住了,把它黏住了,这样就不会走音,但是这个就很死板,要不然调音,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技巧。就讲到,赵括,他只是能够读其父书而已,他只是能够读它,不知变通的。结果这个还是不听,后来果为秦所败。就这样,赵王就被反间了,被范雎的反间计怂了。听了结果最后真的是派赵括去当将领,最后就被秦军给打败。
我们继续再往下,这个固执己见这个词我们倒是比较常见,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
“浅识谓之肤见,俗语谓之俚言。明哲不昧先几,俊杰能识时务”。
这边讲到“浅识”,就是指见识非常的浅显,这个叫做“肤见”,然后,“俗语”叫做“俚言”。“明哲不昧先几”,就是指那些,明智,有知识的人,他在事情,不昧先机,昧是暗昧的意思,被藏住。不昧先几意思就是说,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他就能够看到那个几微的变化,先兆。“俊杰能识时务”,后来我们常讲,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真正的英雄豪杰,他是能够洞察当时候的时势,并做出正确的这种决定来,这个叫做俊杰。
来,那我们看到第一个注释,肤浅:这个肤就是皮肤,就是外薄皮的,外边的这个薄皮,这个叫做肤。所以我们为什么叫做肤见,肤浅,就是所见不深的意思,所见不深。
然后再看到第二个俚言:俚言就是鄙俗之言,很鄙俗,通俗的这些话。俚是鄙俗,通俗。《司马迁赞》里边有讲道:“质而不俚。”质就是朴质的意思。看起来很朴质,但是是不鄙俗的。这个俚是属于比较鄙俗的。质而不俚就是很朴质,但是是不鄙俗的。这两个是还有它的界限,有不一样的。
第三个明哲不昧先几:这个《周易.系辞传下》,这个“几者”,这个几是什么意思?“动之微”,几的意思就是动之微,就是在事情要发动之前的,那个一点点征兆,“吉之先见者也”。言吉之先见者也,就是指惟有明哲者,就是明哲的人,能够知道那个吉之见,开始产生,能够看到那个东西,还未发的,快发而未发的那样的一个东西。“昧之者则不然”。昧的人就是指不能够看见,这个哲跟昧就两个字,做一个对应词。昧就是愚昧者,就是没有办法看到事情的先机的人。昧者就不能,没有办法,不明白的。几就是细微的那个变化的意思。所以这边讲到,明哲不昧先几,就是指这样,明哲的人,很有智慧的人,他能够看到这个事情的隐微处。
第四个,俊杰能识时务:这《汉书》里边讲到,它说,“司马微谓刘备”说,司马微跟刘备说:‘余闻将军之名久矣’,我听将军您的名字已经很久了,‘何犹区区奔走形势之途耶?’为何还在那边区区奔走形势之途?“备曰:‘时运不济,命途多蹇。’”就是因为时运不济,命途多蹇,蹇就是指不通的意思。走起路来不顺畅,叫蹇。“微曰”,司马微就说:‘不然’。不是的。他说,‘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这个将军就是司马微对刘备所讲,称他为将军。他说是因为你的左右不得其人,二边不得其人,左右,旁边没有好的人才。然后刘备就说:“吾虽不才,文有糜竺简雍”,他说,我虽然不才,就是没有什么才德,但是,我这边的文的,掌文的部分有糜竺、简雍,这两个人,‘武有关张’。微就说,司马微就讲:‘关张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当就是抵挡的意思。万夫不当之勇,但是,‘非权变之才’;所以他也看到,司马微也看到关羽、张飞这样的一个,是万夫无法挡的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勇猛,但是,不是权变之才,不是一个能够随机应变的人;然后,糜竺跟简雍这些人,是白面书生,不知道时务,不知时务者,知时务者是在于后杰。后来我们说,才过百人,就是指到俊,才过千人叫做杰。他就讲到,糜竺跟简雍这些白面书生是不知时务的人。所以后来我们就称知时务者叫做俊杰。
来,我们再往下看:“愚者岂无一得,村夫不识一丁”。
其实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愚者岂无一得”,就是愚笨的人难道都没有什么可得吗?他说愚笨的人提出了一千条的意见,总有一条是可取的。然后,“村夫不识一丁”,村夫就是指乡野的这些村夫武夫,连一个字也不识得,但他们还是有他们的可取之处。岂是难道的意思,我们直接看到注释这个地方。注释,第一个,愚者岂无一得:这边《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边讲道:“信破赵,然后获广武君李左车,亲解其缚,以师事之。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边讲到就是,广武君就是指楚汉相争的时候,赵国的谋臣李左车。后来,因为他封广武君,这边《淮阴侯列传》里边就把他记载成广武君李左车。当时候韩信攻破赵的时候,捉到了广武君,然后还亲自把他解开,解其缚,就是原来是绑住了,然后把他解开,并且以师事之。就尊称他为老师,以师之礼来事奉他。广武君就跟他讲,臣闻,就是在谈话的时候,他就跟他讲,我曾经听说过,智者千虑,聪明的人千虑,这想了很多很多,但是必有一失;这其实是一种告诫之语,聪明人不要一直认为自己是非常聪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愚笨的人想了好多好多,好多条的意见,但是必有一得。就是指也不要就是说,别人愚者所讲的话,然后完全不去采纳它,愚者千虑也必有一得,这样的意思。
我们再看到第二个,不识一丁:就是指一个字也不认得。这里边一丁这个词汇,在北宋宋祁《新唐书》里边记载道:“张弘静诟军士曰”,诟就是辱骂,辱骂他的那些军士们,他说:‘天下无事’,天下已经没有事情了很太平了,‘尔辈’,就是你们这些人,‘能挽两石弓’,挽就是拉两石弓,两石,古代我们那个弓就分重量,几石几石,两石弓,你们能够拉两石弓,但是‘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是说天下无事了,用你们这些武夫干什么?不如识一丁字。一丁字,丁已经很简单了,两画,所以我们常常讲目不识丁,意思是说,连这个丁字你都不知道那个字念作丁,这样的意思。这边这里讲到说,即便这些人,其实都还是有愚者,村夫不识丁者,他们还是有他们可取之处。
我们再看到:“戒轻敌,曰无谓秦无人;戒轻言,曰恐属垣有耳”。
“戒轻敌”,就是告诫人不要轻敌,叫做“无谓秦无人”;不要说以为秦国没有人了;这个也有个典故从《左传》这里边出来,我们待会看注释一。“戒轻言”,就告诫大家讲话,轻言就是指随便说话。轻就是随便的意思。告诫人不要随便说话,因为怎么样?“曰恐”,恐就是害怕担心的意思,担心“属垣有耳”。就是有人靠在,垣就是墙壁,墙外偷听。贴近墙壁,其实是可以听到里边的声音,就像我们刚刚说,这边有声音就传过来。
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一,无人:就是没有人才的意思。无谓秦无人,就是不要说秦国没有人,就是指没有人才的意思。这个典故是指,为什么会这么说?《左传·文公十三年》的时候:“晋士会奔秦,晋人患秦之用士会,欲复之”。就讲到晋国士会奔到秦国去,晋国人就担心秦国人会用士会,于是欲复之。想要再把他找回来。“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就派遣了魏寿余,伪装为就是叛魏,这个当时候魏寿余就是在魏这个地方,有给他一个地,土地,然后叛变,逃到秦国去,然后去告诉士会,希望他再回到国内来,这样的情形。然后他们就“执其帑”,帑就是妻跟子的意思,就把寿余的妻跟子留在晋,然后让“使夜逸”。就是让魏寿余逃到秦国去。这其实是一个计谋,希望就是秦朝不要用士会这样的士,然后让他能够再回到这个晋里边来。“请自归于秦”,然后“秦伯许之”。结果秦国真的就接纳了魏寿余,他到那个地方碰到士会的时候,做了一件,“履士会之足于朝”。就是指踩了他的脚一下,魏寿余踩了士会的脚一下。在朝中碰面的时候,“秦伯师于河西”,当时候这个秦伯,就是指秦国的君王,带着军队来到了河西,“魏人在东”。当时候他逃到那边的意思,就是跟他谈条件,就跟他讲说,我们魏地就给你了。魏人在东,在河的东方,东边,寿余就说:“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他就讲要请你们那边的人,能够派几个人过来,可以跟我对谈的,然后我再跟他过去,就“使士会”。就派遣这个士会过去,然后士会就辞曰,辞就是说不要的意思,他就跟秦国讲:不要,我不要去。为什么?他说:“晋人,虎狼也”,晋人是老虎豺狼这一些,就是指常常背信很可怕的,“若背其言,臣死”,他说如果他们违背了这个信言,我去结果我死了,“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他就讲到,就是说你让我过去的话,这些晋国人虎狼也,常常会背其言,到时候我被杀死了,然后我的妻子也被杀了,这样子无益于君,对你一点帮忙都没有,然后他就不可以悔。秦伯就跟他讲:“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者,有如河乃行。”然后绕朝赠之以策。就是告诉他说,你如果把我给送出去的话,我可能就会被杀死了,他们不守诺言,然后他的妻子也会被杀。秦伯就跟他讲,如果背其信言的话,所不归尔帑者,我就受河神的惩罚,就跟他答应说这样,然后就“乃行”。他就过去了,士会就过去了。然后“绕朝”这个秦国的大夫,就“赠之以策”,就把一个马鞭给他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就跟他讲这么一句话。这句话是有意思的,其实应该绕朝,他是有看到他们的计谋了。然后“既济”,就过去之后,“魏人噪而还”。魏人看到这个士会就很开心,然后就回去了。“秦人归其帑”。最后就是代表这个士会,他就把他带走了。不守信,不守信他就之前有跟他讲过,就前面那一句话,他们常常背言,秦人后来就把他的妻子,就把她妻儿子女就送回来,也算守信。“其处者为刘氏”,后来士会留在秦国的那一些其他家人,就改为刘氏这样的意思。这句话就是“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就是后来士会,过河到了魏寿余魏地,那个地方的时候,这个绕朝就是秦国的这个大夫,就送给他一个马鞭,然后跟他讲这句话,他说你不要说认为我们秦国没有人,只是我的计谋刚好没有被用而已,这样的意思。这句话的典故,就是来自于这么一串的文字。
我们再看一下,往下第二个,这个属垣有耳:属垣有耳就有人靠着墙偷听。《诗经》里边讲道:“君子无易由言”,无易就是指不要轻易的说话,由言,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就是耳朵,这个属就是靠在墙壁上。意思就是说,恐耳属于墙者,致生其谗谣。所以即使在屋子里边讲话,都不要轻言。就是说不要随便,就担心有人靠着墙外。讲这些话这其实也是,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就是让自己在言行各方面,也就是能够小心谨慎,这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