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探本416君子喻于义,儒学的义利观

看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儒学义理中,义和利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周易乾卦有元亨利贞。对应仁礼义信、恰好利对应义。

这说明了什么呢?

在儒学这里,利就是义,义就是利。

至于元亨利贞如何对应仁礼义信。这其中实际也有严谨的逻辑存在,就不在这里细说这一点。

着重说一说义为何与利对应的。

周易利之所以和义对应。就在于二者是二而一的问题。

在儒家义理中,利以义为标准。符合义的就是利,不符合义的就是不利。但这个义又是什么呢?

义就是宜,适宜。义为何适宜呢?

#论语解读#

则是因为义从仁而来。仁是内,义是外。仁为守,义为行。仁和义是一以贯之的。行仁就是义。仁之位在中,也就是中庸之道之中。《中庸》言,喜怒哀乐之发皆中节

这句话本身就是义的含义所在。人的喜怒哀乐之发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符合仁,那么符合仁就是中节。而喜怒哀乐之发就是人的行为。所以中节的行为一定是义。而话再说回来,若是喜怒哀乐之发皆中节,那么这个喜怒哀乐就可行,就可以发,这个可以发,可以行就是利所在。也是义所在。所以,义和利在儒学这里是统一的。只不过利和义所适用的场合不一样而有所名称的区别。实际上义就是利。进一步分析,义从仁来,仁在中位,在这个中就是得位,得位则无所不宜,无所不可。这就是义为适宜的意思。所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无不利就是因为符合仁道,符合义。

这是儒学义和利的逻辑所在。

但周易之所以讲利,不讲宜,适宜。是因为还有个不利在。

不利也就是害。出现害的原因就在于人心惟危。

因为人心惟危,人们反而不行中庸之道,却常常以情代性行事,这就会产生害。

实际上,这个害其实就是小人所言的利。只是小人不知道其中有害生罢了。

所以,君子言利和小人言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子的利就是义。而小人的利就是纯粹的物欲,情欲的利诱,利益。因此,小人行事完全以自己物欲情欲的满足去做的,在他们看来是利,但在儒家看来,实际上其中是有害所生的。不是纯粹的利,完美的利。

君子若言利,则是纯粹的完美的,是无不利的。而小人之利则是害在其中,所以君子之道是行稳致远之道,而小人之道却是其发家也快,其垮掉也快。君子之道即使在形势不利的时候,也有自保之道,而小人一旦形势不利,就会马上轰然倒塌。

所以君子首要的是先明白义,明白义的真正意思,无论干啥事,就是经营企业,经商做学问搞科学都会有很大的成就的。因为义就是宜。适宜就是符合位,符合道才叫适宜。

君子之道是盛德大业之道,是中道,也是天道。所以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而小人喻于利,就在于小人唯利是图。光知利而不知义。所以小人的利都是侥幸而来的,一旦碰到问题,就会轰然崩塌。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比如苦心经营的企业因为产品不达标,坑害百姓的钱财不说,还损害百姓的健康,则这样的企业一下子就会倒闭的,百姓就不会再信了。百姓不信,产品自然就没有市场了。

其要者,在于,君子言义就是利。是无不利。是行稳致远盛德大业之道。而小人言利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害生其中,一旦情势不利,害就会发生作用。所以小人喻于利,是侥幸之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