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儒家学者一致认定,伏羲氏画出了先天八卦图。周文王总结出《周易》,把八卦具体成了六十四卦。孔子则写易传,评论周易,注解周易,并且把周易上升到了学问的地步,发扬易学精义。所以,后人有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大传一说。
易更三圣
由于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所以又有易更三圣之说。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将文王的思想发扬扩充,著了爻辞。可是,三圣之中却不提周公。这是为什么呢?据汉儒的解说,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经过文王、周公、孔子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语,严格地说,应该是对《周易》一书而言。
孔子与周易
儒家与《易》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说起。可以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也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
孔子对《易》的重视,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看来,孔子是在五十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六十八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正如孔子所说的,如果能在五十岁的时候学《易》,自己在人格修炼上还能再上一层楼。《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表明:孔子曾对《易》做过精深研究。
孔子的易学三境界说
孔子研读《易》后发现,“德”和“神灵”是相对立的力量,前者属于人自己,而后者属于人之外的神灵。“德行”的取得要靠人自身的努力,而后者的取得正是要靠祭祀和祈祷。对外依赖越多,对自己的依靠也就越少。有道是“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因此,孔子对卜筮持否定态度。
孔子认为卜筮祝巫研究《易》,是为了祈福避难,而自己研究《易》是为了“求真”。不仅如此,孔子还区分了研究《易》的三种境界:赞、数、德。
(1)赞。仅仅知道按照《易》中的规则演卦预测吉凶。从事这个行当的是“巫”。
(2)数。在研究《易》的过程中,感受到无穷变化,看到数的推衍,领会到演卦作为一种游戏实在高深。能够领会到这一层次是“史”。
(3)德。是从中微言出来的大义,领会其中道理的是君子,他们很少祭祀,而是靠德行求福;他们很少卜筮,而是以仁义求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