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中国哲学思想纵横第

康清浊录音整理薛金银录制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近照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绝对精神,不能仅仅强调相对主义,一定要有绝对精神的存在。有了绝对精神的存在,才有了纯善纯美的人性,才有了至高无上的道德精神。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那些伟大哲人都有相同的结论。

文化长征创立者书法作品

比如在佛教中,有个“一心真如”(心性宗)。什么叫真如?真者,真实不虚也;如者,如常不变也。实际上是指,法相界实相的不变。也就是在《心经》中,所提到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净不垢”是一种真实的,湛明一体,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的一种境界,一种心。也就是禅宗的神秀在偈语中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也就是要时时把受蒙蔽的心上的灰尘去掉,恢复到一如真心,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在这里他提出了一种和顿悟有别的修行方法。

文化长征创立者书法作品

我们再看看儒家学说《中庸》中的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看,他也把前面作为一个湛明一体心的存在,后面是在认识和实践发生过程当中,合乎中庸之道,也就是中和之道,就是让人的认识和行动达到一致。在这一点上,佛教也是相同的。佛教说慈悲济世,这个慈悲也就是真如,然后是济世,他也是强调心和行动,也就是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儒家的中庸学说和佛教的心性宗他们之间的相同点。

文化长征创立者书法作品

我们再看一看王阳明的心学就很有意思。心学观点有“良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什么叫良知?良知就王阳明的论述而言,有很多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为一个本体论。当他作为一个本体论来论述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强调了性善论。人类不能没有性善论,如果强调性恶论,一切以法律和契约来制约的话,人就失去了很多美好的道德。这是他的本体论。第二含义,知有好坏,所以“良”加“知”又是认识论的含义。第三个含义,良知又是道德层面的。我们老百姓常常说的要有良心,要有良知。你看,王阳明的良知就有这三层含义细细来分。他的致良知也很有意思。致是到达的意思,到达到良知的境界,这样来分就像王阳明所说的那样:学亦去昏弊。学习修养是为了把这些昏弊的东西抹去,就像神秀说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是一个意思的。在这里实际上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个人道德层面的提升,这和佛家没有两样。再有第二层意思是,致良知到达良知,也就是把认识论和实践论结合起来,在行动的过程中达到未发之势称为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符合中庸之道,致中和的意思。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也是两个方面的含义,是让心和物之间,认识实践之间,内和外之间,实际上就是哲学意义上的体和用之间的关系。致良知,知行合一也就是让认识和实践一起去做,体用同源,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这一段的阐述又有几层意思,正像王阳明有一个学生叫做徐爱说过这样的话:“人心如镜”和佛教的“心如明镜台”一样嘛。圣人之心是明镜,常人之心是昏镜,通过“学亦去昏弊”变成了明镜。他论述的是极为清晰的。在这里他又用他的话反驳了一下朱子学说。他说“格物致知”光格物就像用镜子去照东西一样,如果你的镜子是昏暗的破旧的,你怎么能照出清晰地东西呢?所以,在这里王阳明的心学和朱子的程朱理学又有对撞性了,他的学生明明就反驳了朱子学说存在的弊端性了。所以王阳明的学说强调的是磨镜,他的学生徐爱又说磨镜不如照镜,也就是磨镜不格物。他把自己的学说说的非常完美,把朱子学说的漏洞给找到了。我们再看看朱子理论中的“存天理,去人欲”。《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就是说,人在“欲”面前就容易把本来面目给蒙蔽起来。比如在金钱、美女面前,可能就会显露出贪婪地一种心态。朱子也强调“存天理,去人欲”,人欲也是昏弊的原因所在,也是佛家的“时时勤拂拭”。从佛教,儒家的《中庸》,程朱理学以及王阳明心学之间的关系,我们都可以看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过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作为一个哲学思想,一定是这样:对着说,照着说,比着说,接着说。这样才能让哲学思想丰富多彩。但总有一点,一定是自圆其说完整的理论。包括王阳明也好,朱子也好,他们老实运用了儒家的主体思想,也就是致中和这种思想来贯穿他们学说的始终,只不过是拿了一个弯,转变了一个角度而已,这就是他们的聪明所在。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