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简介 >> 聊聊ldquo中庸rdquo

聊聊ldquo中庸rdquo

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cuifashion.com/lehuo/baike/20210321/821.html

  提起“中庸”,大家会想起来什么?一种为人处事的原则?还是《中庸》这本书?但无论如何,“中庸”这个概念都深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中国先民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思想遗产。不过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中庸”的理解已经在它原意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中庸”本来的样子。

  我们现在人人都知道“中庸”,提到这个概念,大家可能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是一位处事圆滑、脾气温和、凡事折衷的好好先生的形象。而对照“中庸”原初的意义来看,这样的刻板印象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

  “中庸”在《论语》中就已经出现,孔子将其视为道德的最高准则: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如果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中”就是中和,无过无不及,“庸”就是“平常”。看上去做到“中庸”好像挺简单的,平平常常的,对一切事物态度都温和就好啦,但如果真是这样,做一个好好先生就是“中庸”了,那为什么孔子会感叹“民鲜久矣”(人们缺少中庸已经很久)了呢?

  其实“中庸”,字面上解释起来并不难。可真要是做起来,就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了。孔子自己也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我们古人提出的一些思想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表达思想的文字艰深复杂,而是在于其背后蕴藏的哲学思想。如果我们只是把“中庸”理解为外在的、具体的道德规范,那么就难免对其生出“好好先生”这种乡愿般的幻想,这反而会被儒者们认为是“德之贼”。

  “中庸”在儒家思想中,不仅仅只是一个道德标准,更是一个使道德行为得以成立的哲学概念。宋代的儒学家,二程、朱熹等等都特别重视“中庸”。这才有了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编排在一起,形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四书》。

  那么“中庸”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讲得是什么呢?《四书章句》的《中庸章句》里已经给我们做出了一些说明: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中庸”作为道德是最高的标准,作为哲学概念则是“天下之正道”、“正理”。一上升到天道,那就是普遍性的原理、准则了。这个“道”、“理”是什么呢?《中庸》接下来具体解释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对于这句话,朱熹自己的理解是“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也就是说“天”是万物的本原,“天”使得万物生成发展,如同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一般,这便是“天命”。人顺从这样的规律而出生,有着自己天生的德性,也就是“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人按照“天性”,也就是自己天生的德性来发展,也就顺应了“天道”,达成了“中庸”的至高境界。但是儒家也承认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难免会在后天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性,到时候应该如何做呢?《中庸》里也给出了提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都是具体的情感,人在没有生发出这些情感之前,还能保有自己“天性”的、不偏不倚的“中”的状态。即便有了“喜怒哀乐”等情感,也要让这些情感不偏不倚,符合“中”道,这才能顺应万事万物本身应有的规律。能做到这样,也就是真正达到了“中庸”了。而具体怎样才能让人在后天的成长中做到“发而皆中节”呢?这个问题儒家学者们讨论了几千年,这里小编就不具体展开了。

  这么一看,“中庸”可不简单,不平常啊。

(本文版权归乾元国学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乾元国学

乾元西学

乾元周易

乾元佛学

乾元史学

乾元微课堂

xue

-   北大哲学系百年积淀,乾元国学/西学教室十年磨砺,一流教授博导传道授业解惑,砥柱精英增慧修内交流平台。   乾元国学首创高端人文培训,为企事业中高层管理人打造系统纯正的国学、西学、易学、佛学精品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