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大明仁宣之治的“三杨”之中,杨士奇和杨荣都有很多史料故事,唯独“南杨”杨溥低调了很多。在锦衣卫十年铁窗生涯,没有抹掉他的信念;屈身甘居在杨士奇、杨荣之后,他的身影却无处不在;低调的险些被人遗忘,却成为皇帝最信任的托孤重臣。能够位极人臣、流传千古,被史书称为“有相度”的杨溥,到底有哪些处世哲学值得称道?
杨溥
学识渊博洗马东宫,辅佐太子忠诚无悔
洪武五年(公元年)的大明朝注定不是平庸的一年。这一年,朱元璋制定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掌制度,要求官员恪尽职守,奠定了大明二百多年的官场体系。同在这一年,明朝使者杨载出使琉球,在途中发现并登上了钓鱼岛,这比日本发现钓鱼岛早了年。
这一年,参与编纂宋、辽、金三代史书并注释《尔雅》的大儒危素去世;另一位史学大家、纂修《元史》的曾鲁也在这一年逝世。有人离世就有人来到人间,这一年出生了两位名垂青史的人物,更巧合的是他们不仅同年出生、同年进士及第,而且被后世并称“三杨”,两人就是杨荣和本文的主人公杨溥。
杨溥年幼聪颖,曾经十岁就独闯县衙求情救父,才学不但被那个县令赞赏,也被《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的总裁胡俨认为可以与董仲舒并称与世。
永乐大帝
28岁时,杨溥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官场生涯刚刚开始就遇上了朱棣靖难。永乐皇帝登基,杨溥没有像杨荣那样“爱表现”一言悻进,也没有如杨士奇那样有更多机会陪伴在皇帝身边,因为饱读诗书、为人正直,杨溥被朱棣派到太子朱高炽身边担任东宫洗马。在这里科普一个“知识点”,洗马的读音应该是“先马”,是太子的侍从官,并不是“弼马温”一样的蓝领工作者。
被点评为“能为董子之正言,而不为公孙之阿曲”,显然杨溥为人正直、值得信赖,朱棣让他到太子身边,也是人尽其用。杨溥也没有辜负朱棣,在朱高炽身边兢兢业业,忠诚无二。三杨之中杨士奇杨荣都是朱棣身边近臣,只有杨溥从永乐朝开始就试讲太子读书,身上打上了明显的太子标签。
朱高炽做太子窝囊,杨溥的日子可想而知
十年诏狱苦读铁窗,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永乐十二年(公元年),朱棣北征还朝,接驾的队伍早已在南京城门外恭候多时,唯独太子朱高炽姗姗来迟。汉王朱高煦趁机“打小报告”,说太子不把皇帝爸爸放在眼里,怒火中烧的朱棣立即下令将所有东宫属官全部打入诏狱戴罪。若不是兵部尚书金忠以身家性命做担保,朱高炽就差点儿被废了太子之位,这是朱棣立储之争的第二次重大变故。
朱棣并不是个昏头的皇帝,一怒之下做出处罚,事后他也有怀疑。太子历来谨小慎微,如此隆重的欢迎仪式就是朱高炽亲自操办,每个细节都力求尽善尽美,又怎么可能在接驾的最关键时刻迟到呢,是否有人想觊觎国储之位而陷害太子呢?
锦衣卫的诏狱是什么地方?那是明朝最阴森恐怖的去处,里面有无数千奇八怪而惨绝人寰的刑罚,活剥人皮就是其中之一。在诏狱之中,无论你有罪无罪,刑罚使过几个,那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进去的官员能活着出来的十不存一。而且,当时锦衣卫都指挥使还是纪纲,明朝臭名昭著的魔鬼人物。
纪纲
当年纪纲是朱棣最信任的宠臣,曾经因为一个美貌女道士跟靖难功臣阳武侯薛禄争风吃醋,在皇宫之内用金瓜把阳武侯“开了瓢”,连脑浆都打了出来,险些要了他性命。此事闹得这么大,朱棣却两边儿和稀泥,对纪纲未做任何处罚,可见其权势滔天。大明最知名的才子解缙,也因为陷入夺嫡被打入诏狱,最后被纪纲埋在雪窟窿里活活冻死。
进了人间地狱一般的诏狱,杨溥曾放弃了求生的希望,但令人奇怪的是,锦衣卫并没有对他做过分的事情,反而好吃好喝招呼着。显然,能让纪纲不对他下手的,也只有朱棣。一方面朱棣还在怀疑太子接驾来迟是否是有人陷害,另一方面朱棣也怕耿直的杨溥会给太子乱出主意,索性就把他关在诏狱不闻不问,也算是一种特殊的“保护”。
经过了开始的惶恐,杨溥逐渐适应了诏狱的生活,他遍读经史子集,过得也算怡然自得。试想,如果没有朱棣的特殊安排,杨溥连吃喝都未必能保证,何况读书。这种特殊的读书环境,他待了整整十年。
十年砥砺,一朝名列三杨
朱高炽登基后,杨溥立刻被释放,三天后就立即被授予翰林编修,随后官职快速攀升,朱高炽对待这个为自己蹲了十年大狱的忠臣颇为呵护,并在他临终之际,让杨溥与杨士奇、杨荣、张辅、胡濙同为托孤大臣。张太皇太后特意跟杨溥说,仁宗活着的时候,常常钦佩你的忠诚,甚至都没想过你能活着从诏狱出来,说罢二人泪雨滂沱。
进入内阁中枢之后,杨溥表现的中规中矩、谨小慎微,不越雷池一步、不与同僚争锋,低调的站在西杨和东杨身后。但能够被后世并称“三杨”,杨溥也不是碌碌无为之辈,十年铁窗让他更加谨慎,平和中庸,无为而无不为。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过多的关于杨溥执政、立言的大事件,但在杨士奇去世之后,杨溥能够接任首辅,说明他“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更符合皇帝需要一位老成谋国首辅的心思。
张太皇太后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公心用人操守高尚
史书评价杨溥有“雅操”,意思就是他有高尚的情操。28岁就高中进士,43岁却深陷牢狱、53岁官场从头开始、67岁才进入内阁、73岁方得首辅大明。相比杨士奇和杨荣,杨溥进入内阁晚了20年,但相比于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晚节不保、杨荣死后谥号极低,杨溥的收官却非常完美,75岁在首辅任上去世,谥号“文定”(文臣第六等,与李春芳、申时行同等,比杨荣高21等),哀荣无限。
少年成名、中年波折、晚节无暇,杨溥能够实现完美的人生,一定有着其坚守的节操和令人称道的处世哲学。
首先,安于现状却不随波逐流。
杨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这也是他多年读书求学的结果,君子不争、君子不弃是他的信条。在建文帝身边他默默无闻做好翰林编修工作,朱棣靖难成功,他不去学杨荣拦御马“献言献策”,也不学其他大臣削尖脑袋找门路投靠新主子,皇帝让他做学问就安心编书,让他辅导太子就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才是表达忠诚最好的方法。
诏狱十年,暗无天日常人无法想象,杨溥却并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安稳于无可奈何的现状,却不破罐破摔,读书求学、安身立命,不像另一个“倒霉鬼”黄淮那样作诗发牢骚,静静的看书然后一言不发,这种强大是读书人难得的风骨和韧性。
锦衣卫诏狱是黑暗的代名词
其次,谨小慎微却老诚练达。
有人说杨溥,上朝总是低着头贴着墙根走路,低调的无以复加,即使进入内阁、担任首辅,也从不张扬。或许这就是十年诏狱给他的磨砺。虽然为人低调,但杨溥并非无所作为,英宗特别看重杨溥,就是因为他老成谋国,比马愉、高谷、曹鼐都强的太多。
明代名臣李贤曾评价杨溥说:“及观其所为文章,则辞惟达意而主于理,言必有补于世而不为无用之言,论必有合于道而不为无定之论,严重老成,有台阁之气象焉。”微言大义,从言谈和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度和格局。三杨之中,杨士奇性格耿直、杨荣有急智,杨溥兼得二人之长,更加务实。权阉王振当朝时,对三杨多有打击,杨士奇据理力争不退半步、杨荣假意迎合曲线救国,只有杨溥一言不发,与其争那口舌之快或委屈求全,不如做好事情,帮皇帝、帮百姓争夺更多的利益岂不更好?
朱瞻基有识人之明
最后,廉洁奉公能为国举贤。
三杨之中,杨士奇“暗室亏心”,其子身背数十条人命导致其晚节不保;杨荣心智略粗贪图小利,被文臣不停攻击。唯有杨溥,一生廉洁自守,与同僚和平共处秋毫无犯,好似一朵白莲一般。官员们之间为国事讨论,激烈之时难免污言秽语,而杨溥依然能心平气和,众人皆叹服。
杨溥执政之时,儿子杨旦从老家进京探望他,杨溥随口询问路上各地官风如何,杨旦告状说,就那个江陵县县令范理接待我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结果杨溥随后就向皇帝举荐这个县令升任德安府知府。别人让范理写信感谢杨溥,范知府坚决不从,待到杨溥死后,范理千里奔丧,痛哭坟前,以感谢杨溥的知遇之恩。像范理这样的正直官员,杨溥还推荐了很多,正是因为皇帝对杨溥人品的信任,他推荐的官员,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被皇帝重用。
杨溥一生清廉自守
杨溥一生波折不断,有学问却不爱写诗著作;有才干却不锋芒毕露;居高位却不贪财爱权。安于本分,踏下心来为大明做事情,实为官场楷模,“一生唯谨慎、大事不糊涂”,是杨溥的处世哲学最佳的注释。
逆袭!二十年逃犯如何位极人臣?大明首辅“杨混混”4条职场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