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聊了《中庸》的第一章,也就是《中庸》的总纲。(中庸,一种至高的人生智慧)
所谓“中庸”其实是“中”之“用”,相对个人而言则是一种“内明”的功夫,也可以说是心法。
即一种用独立意识不间断去照看、监视我们随时而发的种种念头、心态、情绪,以求将心性本体回归澄明清净的本位。
并在此环节加以修正,最终以回归本位,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心性境界,去调和率发而起的本性,以实现中和之妙用,即“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那么这种功夫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就是孔子,也就是子思的爷爷。
提一句,为什么同样是引用孔子的话,这里就不像《论语》中那么记载为“子曰”,而是“仲尼曰”呢?
因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孙子对祖辈称呼其字,是先秦的礼仪。
所以这种说法也是子思对祖父的尊称。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并不是说君子是支持中庸之道的,而小人则反对中庸。
而是说无论君子还是小人,其实都具备中庸之本性,这是与生俱来的。
但君子能够做到时时刻刻把握住中庸的本性,依本性率然而行,而小人则不能。
小人无法分辨和把握好中庸之本性,因此其率然而行往往就变成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由此也就走上了相反的“假中庸”的路子了。
这里想起了《论语》中记载的一句话,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其实就是不同的人对于中庸之道把握程度不同而走上相反路线的最好例子。
什么是“和而不同”?
比如开会,大家各有各的思路和想法,针锋相对,这个时候身为领导能够控场,调和各方意见,而自己的思路还是独立的,最终确立合理的方案,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而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况,领导总是被别人牵住思路,人云亦云。或是别人与自己的意见相符,就表示支持,意见不同,就心生不悦。
那么恐怕会议虽然开的挺热闹,但因为各方意见始终无法调和,确立不了合理方案,这就叫做“小人同而不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
其实就在于人能不能把握住这中庸之道,人各有志,故而意见不统一是很正常的。
但在利害的紧要关头,能不能做到不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始终保持平静澄明的心是很关键的。
有些人其实并不是没有思路,只不过外界的情况一复杂,自己也就跟着乱了。
听到一个否定自己的意见脾气就上来了,然后为了面子便一定要去争辩,如此一来自己就已经把关系对立,如何还能做到“和”呢?
所以有时候领导的水平差距,就体现在能否始终让心保持本位,以此“中”来外“用”,这就是中庸之道内明外用的道理。
但由此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确实存在着天资问题,不同的人对于中庸的把握确实也不尽相同。
就如孔子所言:“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孔子感慨为什么不能依此澄明本性而行呢?
突然间孔子想明白了,原来聪明的人太过聪明,有些人自以为是,看不上中庸的道理,不愿回归平凡朴实的本位,懒于管控内心。
有些人又乱用聪明,把中庸的率性而为当做借口,任性妄为,胡作非为,终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而有些人又天生愚钝,难以理解透彻,功夫始终浮于表面,无法掌握精髓。
而之后孔子又说:“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为什么人们都不能明白自性本自纯明的道理?
同样太过聪明的人把道理学的太过死板,反执着于形式,整日端着儒者的架子,而忽略了外用的本质。
而资质愚钝的人又把功夫推崇的太过玄妙,忽略了道理本身是朴实无华的,以致空耗一生精力去修道,未曾触碰到“道”一下。
孔子两句话其实总结出了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存在的问题。
例如明代中后期大儒王阳明创立的心学,纵观心学发展,乱象频生。
如对“致良知”之教仅停留在传统道德说教层面的;借佛家形而上的观点将“良知”的概念玄化,与“实相般若”近乎等同的;有李贽之流借“知行合一”的借口大搞“思想解放”胡作非为的;亦有仅凭一句“人人皆可为圣”却忽略心性内明功夫而搞得满大街全是自以为是的“假圣人”的等等。
此种乱象比比皆是,非阳明学本身的学问观点存在问题,实乃后儒“众盲摸象,各执一端”,乱了道统。
这就与孔子所言如出一辙,所以这其实就是子思借来祖父之言来给我们所有人提个醒,对于本性大道,莫要不加以重视,也不要推的太过玄妙,更不要自以为是。
就如孔子所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道其实是最为朴实平常的存在,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比如饿了就要吃饭。
但人们每天都要吃饭,又何尝去留意过吃饭的道理呢?若再细致去看,我们又何尝品味过吃饭时心性本体是如何发用的呢?
饥饿时的急切;见到饭时的喜悦;饭菜不合口时的不悦和无奈等等。
“率性之谓道”,此般心性本能的率然而发其实就是“道”,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何曾留意过呢?
可见寻常的我们饭都没有吃明白,入世做事又如何保持住心性本体澄然清明的本位,做到以“中”而外“用”,实现中庸之道中和的妙用呢?
所以综上,这是圣人对于中庸之道在由内明至外用环节上的一些提醒,需要我们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