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http://www.bdfyy999.com/m/老子“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在《老子》的思想当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词就是“无为”。这也是《老子》思想中饱受争议的一个概念。很多人都将其理解为,“无为”就是不作为,什么都不做。但是老子被誉为世界“第一哲人”,如果宣扬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合理的。核心问题在于对“无”的理解。对比通行本《道德经》和帛书《德道经》,可以发现,帛书版中有83个“无”字是写成现代简体字“无”字,而有5个是写成繁体“無”字。到了通行本《道德经》中,所有“无”字无一例外地变成了繁体字的“無”字。这个现象说明,在更接近《老子》原貌的帛书本中,“无”和“無”两个字是同时存在的。老子区别性地使用这两个字,是有深意的。而通行本《道德经》的改变,就让人对于老子要表达的意思彻底寻不到踪迹了。在帛书《德道经》中所使用“無”字,确实是“没有”的意思。所以,“無为”应该理解为“什么都不做”的意思。但“无”字在古代又是什么意思呢?在帛书《德道经》中,老子对“无”进行了定义。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无,是指天地万物还没有诞生出现之前的那种先天的、不可名状的、无法用我们的后天意识充分表述的一种状态。“无”就是对这种状态的一种定名、命名,同时也是对这种状态的形象化表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无,通于元者。盖其义谓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元,气之始也。王筠《说文句读》:“此说字形也。元在二之下,无之一竖撇通于二之上,故云然”。清代文字学家从“无”的字形进行分析,“无”字跟“元”字相通,即“无”有“元”的内涵。“元”是对“气之始”的状态的描述,是在“二”的阶段(“元”由“二”和“儿”组字)。老子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对天地万物生成演变过程进行了一种阶段性划分。“二”是指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已经出现了阴阳的这个阶段。但是,“无”所描述的状态并不局限在阴阳二的阶段,而是更接近“道”,所以用中间的一竖撇,将“元”字上面的“二”贯通,以此形象化地表达这层意思。在通行本《道德经》中,这句话被修改成“無,名天地之始”。“无”的字形改变,使这种象形表意的方式发生了丢失。把“万物”修改为“天地”,使“无”的概念所囊括的范围大大缩小。事实上,在老子的思想中,“无”的概念是可以应用于万事万物的。但是,“万物”被改为“天地”后,“无”就被限制于天和地的范畴上,也就失去了普适性。在传统文化中,“无”是“道”的象意,用数字表述则为“0”,是用于描述万物最初始的具有“道”之属性的物质能量状态。因此,“有为”和“无为”有什么区别呢?该问题如果仅仅是从哲理上辨析,确实挺让人纠结。但是,遵循古代研究问题的内求法思想,即“证道不离身”,如果从我们自身去寻找答案,那么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也”。人体的非随意肌系统保持着本有的节律进行运动。这种本有的节律是一种“万物之始”的状态,所以叫“无为”。非随意肌系统的“无为”维护着人体生命的健康。但是,如果人体随意肌系统的“有为”活动干扰、破坏了非随意肌系统的“无为”运动,使这种“无为”出现紊乱,其后果就是我们会出现亚健康的状态,甚至身体亮红灯、生病。所以说,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老子的“无为”智慧是在告诉我们,要遵循大道自然规律去正确的“有为”。顺应“无为”的规律,才可以为我们的各种“有为”活动定位出一个正确的方向,才可能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参考资料:熊春锦校注《老子·德道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熊春锦著《东方治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为”字的小词典《道德经》中“为”字出现次,“无为”出现14次,类似的还有“不敢为”(5次),“无以为”(2次),“有以为”(2次),“有为”(1次)等等。义群一:指违反天道自然的、出于(统治者)私欲的、勉强而行的事功。这个用法,共出现23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为)无为,则无不治。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事无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按:《道德经》的版本繁多,本文主要使用通行本,并参考朱谦之《老子道经德校释》等书,对局部文本做了修改。义群二:作,干,制作,治理,举行,实施,学习。这是字典中常见的义项,共出现26次。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古之善为道者。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孰为此者?天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2)上义为之而有以为。(2)上礼为之而莫之应。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为无(为),事无事。为大于其细。为之于未有。古之善为道者。善为士者不武。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义群三:当作、用、变成、算作、如同、是、使得。这是义群二在广泛使用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语义虚化演变而来的,共出现59次,频度最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宠为上,辱为下(2)。故混而为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可以为天地母。重为轻根,静为躁君(2)。为天下溪。为天下溪……(2)为天下式。为天下式……(2)为天下谷。为天下谷……(2)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恬淡为上。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以其终不自为大。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2)非以贱为本邪?不笑不足以为道。冲气以为和。王公以为称。吾将以为教父。清静为天下正。以百姓心为心。为天下浑浑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是为袭常。是为盗夸。故为天下贵。正复为奇,善复为妖。(2)以静为下。大者宜为下。故为天下贵。圣人终不为大。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2)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2)善用人者为之下。吾不敢为主而为客。(2)安可以为善?义群四:读wèi,表示帮助,给,替,因为,为了。多用作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目的、原因、结果等,共出现6次。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故强为之容。强为之名曰大。既以为人己愈有。“为”字的本义“为”字甲骨文从手(或爪),从象(突出象鼻),会意役象助劳,远古时期中原地区温暖湿润,多大象,古人很早就驯化大象帮助劳作了。“为”字引申出作、干、制作、治理等义,是古汉语中一个高频动词,在表示各种具体动作的语义虚化之后,又引申出当作、用、变成、算作、如同、是、使得等义。但是,从“为”字的构字理据还发展出另一个语义系列:(勉强)人为、虚伪、假装,并且衍生出伪、譌(现作讹字)等字,因为驯化大象帮助人劳作,是违反自然的、人力勉强的行为。其实,老子从来都不是消极的避世者,《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爱民、治国、事功等: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无为就是不折腾孔子和儒家也讲无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中庸》兵家的代表作《孙子》也汲取了无为思想:“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为”是指,若没有找到必胜的战机,不可勉强为之。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敌方若无可乘之隙,贸然发动战争,则无必胜把握。战国之后百家纷争,老子被归入道家,又被兵家、法家、黄老家篡改利用,以至于《道德经》的真正思想,反而被隐没。战国晚期的韩非子写了《解老》《喻老》,把老子包装成了一位法家的权谋大师,对后世影响巨大。韩非子没有真正理解老子的“道德”,但是他创造了自己的“道理”和“物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理定而后可得道也……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子解老》)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对于老子的思想做了详尽的发挥: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淮南子脩务训》)后世佛经翻译时,也借用了老子的“有为”“无为”的概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景德传灯录》有为法指因缘和合造作而生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为法则是不生不灭、非彼非此的绝对存在,也叫涅盘、真如等等。两千多年来,老子都被看作最深刻的思想家,却也是被误解最深的思想家,他开启了思辨思想的闪耀的起点,也成就了各种晦涩思想的终点。作者/来源:老谢语文堂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