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名言 >> 还原中庸精神原貌

还原中庸精神原貌

当今之世,国家号召复兴国学,实乃英明之举。一时多少大师!粉墨登场,影响深远。以致坊间流传一个段子:防火防盗防国学!何以故?蛇龙混杂,适得其反也。没有号召复兴国学之前,人们还只是明哲保身,精致利己而已。有了政治号召丶经济推动,在原来明哲保身、精致利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夜郎自大丶迂腐不化丶复辟倒退的豪情壮志!多数专门从事国学、玄学行业的人甚至走到了反公正丶反平等、反人性、反自由的道路上。恐也!中国古代经典,绝大多数都被皇权政治、被商鞅主义篡改了丶玷污了丶奴化了,异化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复兴国学,一定要还原经典的本来精神面貌。如果不能够了解经典真正的精神原貌。那么就必然被皇奴思想、商鞅主义所毒害,接受不到古代圣贤的大智慧,复兴国学将成为一个笑话。中华文明将进一步地堕落,沦为种种不良现象的遮羞布。以前是坏得知道自己坏,但是不想改。现在则坏得不知道自己坏,坏得心安坏得有理坏得睿智坏得自豪!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我拥有一般人不具备的经历和技能,对国学玄学有独到理解和领悟。虽非位高权重。但愿尽微薄之力,希能为恢复国学经典之精神原貌,做个抛砖引玉工作。此前我已就道家经典《道德经》做了一个精神原貌还原工作,详见拙作《还原〈道德经〉精神原貌》,现在我们来对儒家经典《中庸》进行精神原貌还原。为什么要选择《中庸》呢?是因为我认为《中庸》是儒家经典里面传道方法最最权威的。儒家的思想传承,精神传承、文化传承,分成天传或人传两种。核心奥秘的是天传。《中庸》正好是天传的代表!《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章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是一种情绪状态,怎么会是人人皆具有的那种天性呢?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这种情绪状态,怎么又变成了适中、折中的思想呢?第十四章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适中、折中的思想怎么又变成了安分守己的思想了?究竟要论述什么思想呢?第十六章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宣扬适中、折中的思想,怎么突然又扯上鬼神了呢?鬼神有无还影响适中、折中思想的正确性吗?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章,又讲到舜、文王、武王的德、孝,难道德、孝也要适中、适可而止?第二十章“哀公问政”,通篇都在讲治国、齐家、做事之道之法,根本没有再提适中折中思想,究竟是为什么呢?以上为《中庸》上篇内容,根据字义来理解,是不是感觉有点跑题跑调?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是下篇开始的内容,又大谈真诚了,是不是感觉很突兀?言行适中、折中,还需要有真心诚意才行?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真诚的力量虽然神奇,但是与折中思想何干?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极端真诚就能迁至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但是并不是折中、适中思想啊。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章都是讲真诚的神奇效果,但是这一切与适中、折中思想有半毛钱关系?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讲君王、君子为政处事。也没有谈折中、适中嘛。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还是讲古圣先贤的大德、大成,感觉作者都忘记了本文主题了。第三十二章,又讲到真诚至诚的大德大用大成了,这跟适中、折中有何关系呢?第三十三章,也是最末一章,讲到谦虚、低调等等大德大用了,跟适中、折中思想貌似可以扯上边了,但是跟篇首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又是什么关系呢?初读《中庸》感觉晦涩难懂丶逻辑混乱丶前后脱节。阅读了N遍以后,还是一头雾水。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从气功修行的角度来理解《中庸》,眼前一亮丶豁然开朗丶茅塞顿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不正是修炼静气功的心法所讲的“心如止水”“心明如镜”么?“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是人们修炼、修身、修行、生活、为人、处事的根本心法。对外物如如不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内心宁静明净。“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们要生活、工作、处事,肯定要有所“发”,但是皆适中而又节制,就是“和”,就是和谐的,就会祥和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谐,节制,是天下的成功之道。接下来二至五章,就是讲中和(中庸)思想的可贵、人们不能遵守之可惜。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是讲舜如何运用中庸思想治国安民,不走极端,适度适中。但是这并非简单的折中主义。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庸思想怎么实行。第十一章第十二章讲中庸思想既适用了平民百姓,也适合了君子圣贤,平民百姓能够用之而受益,但是就是圣贤也不能完全悟透其妙。第十四章:“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是讲人要安分守己,不做非分之想。这也是完全符合修行修炼的心法的。“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好命运是修来的,君子固守“易经”的大道而等候天命顺应天命,小人不知道好命、富贵来源,靠心存侥幸去冒险去获取。孔子提倡君子精神,对物质利益看得不重,修行、修道就应该安贫乐道、固守本分。但是这并非是消极对待命运。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第十五章,讲要循序渐进地实行中庸之道君子之道。第十六章,是讲举头三尺有神明。此前诸章都是讲中庸心法及如何在现实中方方面面实行中庸,这里突然讲鬼神,显得有点突兀。但是把它理解为修炼修行,就豁然开朗了。修炼修行,不是做给他人看,忽悠别人,更不是自欺欺人,要对得起天地良心鬼神。因为确实举头三尺有神明。第十七到十九章,是讲舜、文王、武王如何应用中庸思想在祭祀、政治、礼仪各个方面,大德而大成大用大得。第二十章,思维进一步扩散发散,从行政、伦常、谋事、礼仪、修身、齐家、求学、信任等等角度讲述应用中庸思想。并开始引入诚的理念诚的思想“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几句话对今人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但古人如果不知道修行,肯定理解起来也很懵逼。“诚者,天之道也“。天道是真实不虚的,不仅真实不虚,而且是可以天人感应的,而且天道是有规律的,违背天道必然要遭受天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真实不虚、心诚则应。”诚之者,人之道也“真诚地忠诚于天道,是人应该奉行的大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达到天人合一、合于天道的人,不需勉强就能做到、不需思考就能领悟,自然而然就符合中庸之道,这样的人就是圣人。“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真诚地忠诚于天道的,是选择这正确的大道而坚定地保持、实行的人。行文至此,又显得有点晦涩了。我们继续往下看。《中庸》的下篇从第二十一章开始。”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从天人合一、感应天道而一切明了者,是天性使然。”自明诚谓之教“。从明白真诚之理而达到天人合一感应天道的境界者,是教化使然。”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绝对真诚了就一切明了矣,一切明了就绝对真诚矣!注释:真正的修行也是如此,虔诚、宁静、坚持,只要达到了气场与天地交融的境界以上,很多无法言传的道理自然就明了矣。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几句话深奥难懂,翻译一下: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几句话看起来很玄,好似神话一般。至诚真有如此妙用、神奇?这个问题,从字面理解非常困难,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或亲自见证很多大脑及人体超能力的实验,你肯定无法理解和相信。但是如果你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如果你真要执着解开这个谜,只要你不懈努力,你一定可以得到答案而领悟、彻信这段话。我们权且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之一——量子科学来理解这个问题,在量子世界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之争已没有意义。心念可以影响物质,已经得到验证。第二十三章,是说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第二十四章,是说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一般人理解这些话也是如读天书,但是如果精通预测术的人就好理解了。国家、家庭、个人的未来,无论健康、婚姻、官非、财富、战争、地震、火灾等等天下万事,都是可以预测的。当然预测的时候要遵守“心诚则灵”的预测心法。而且真正的顶尖高手,它们做预测时,也不一定要摇卦、起局之类,天地万物在起心动念之间或之前,自然就已经呈象给他,在天呈象在地成形。他只是跟随直觉、灵感,模仿小孩子看图作文的思维去解读就可以了。第二十五章,是说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第二十六章,是说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第二十七章是说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是说治国安邦之道、个人成就路径。第三十章,是对孔子德行的赞美。第三十一章是说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   崇高的圣人,美德广博而又深厚,并且时常会表现出来。德性广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第三十二章,是说只有天下对天道无限赤诚、真诚的人,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样幽深,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广阔。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第三十三章,最后一章,《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总览全文,上篇说的”中“,下篇说的”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上篇讲”中“,为什么求”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如止水心明如镜的心境,因为要修身,就必须修德、修心,修心才能与天地感应、天人合一,才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但是日常生活、行事,不可能让内心如如不动,动可以,但是必须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秉持这种中和的精神去日常生活、礼仪、修身、齐家、治国、教化等等等等,非常认真非常真诚地去做,就是在修行、在日常中真修身、在红尘中修大道。下篇的”诚“乃是讲天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真实不虚、心诚则应、天人合一、天道恢恢、疏而不漏也。诚之,即真诚地忠诚于”诚“(天道),就是人应该奉行的大道。”中和“是讲人与人之间的道,”忠诚“是讲人和天之间的道。先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事。再处理好人和天之间的事。所以人道在先、天道在后,修炼也是一样,功夫没有达到一定层次,气场没有打开,不能与天地交换能量,不能天人交融。气场打开后,才能与天地同体与宇宙交融。才能感应天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身必先修心,修心不仅仅是在入静修炼的时候才守”中“才心如止水、心如明镜,在日常一切中,都应以此为目标随时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得已要日常做事时,心念自然会动,情绪自然会抒发,但是一定要节制,使之”和“,以”和“作为指导原则去行日常一切。随时随地保持中和的心境,真正修炼有素的人,他切换到入静修身的状态,是可以随时随地随事的,无论他在站卧行食任何状态,只要半秒钟(不是半分钟),马上就可以切换到入静修炼的境界。浑身气场打开,与天地交融与宇宙同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修心修行修身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自己真实的需要,不能自欺欺人。即使独处暗室,也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须知举头三尺有神明和众生。修身,则道立。儒家追求的极致境界不是世俗的出将入相荣华富贵,他追求的是成为君子、圣贤人格。当然一般平民应用这些道理,也能够受益终生。儒家追求的君子、圣贤人格,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概念,她是真实有物的,有实质性内容的。那就是天人合一。如果做到天人合一?光是不贪恋外物、心如止水、心如明镜还不行,还要与天地交融、感应才能做到,所以下篇又讲起了天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是真诚不虚的,忠诚于这真诚不虚的天道,必然能大德而大得。所以要极其真诚极端真诚。惟有真心惟有赤诚,才能感应天地、证悟天道。心诚则灵心诚始应。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证悟天道后,自然就能够天人合一,自然就能够心物合一。打破时空界限、心物界限,预知未来、改变命运。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综上所述,《中庸》是一部修身修道的书,里面的传道方式是儒家文化里面的天传方式,这一脉被陆九渊传承下来,在王明阳那里重放异彩。天传就是经过修身修心后,感应天地,不教而明。”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这里讲的就是天传和人传这两种方式。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要天传,才能参天地赞化育。才能修成正果成为君子、圣贤、天人合一。历史上,朱熹一脉得人传,王阳明的心学乃天传。如果你没有条件隐居山林面壁闭关,你最好学习儒家的修身修行修心修道的方法。儒家修道修身方法就四个字“中”“和”“真”“诚”;中和以处事,真诚以通天。悟通《中庸》,万丈红尘中修行,可以方向不失也!《中庸》里面很多章节,就是专门讲述修身者修道者在红尘中为人处世、治国安邦、修身齐家之道的,皆金玉良言,在俗世中修行,守之行之,弯路自直也。这是其他出世修行的门派无法教给你的。当然《中庸》之道博大精深,非修炼有素者,不能尽悟其妙。所以自古以来,偏误甚多,加之历代封建帝王大搞愚民政策,窜改经典、歪曲真经,故《中庸》大道,需要进行还原。现在“中庸之道”在现代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的代名词,细读《中庸》,你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中庸之道,绝对不是提倡中间路线,他提倡“适中”而非"折中”,折中,是机械的中间路线。"适中"是科学的精益求精的极致主义的精神。中庸之道反对哗众取宠投机取巧的行为,反对侥幸冒险的非份言行,貌似有点迂腐,其实是真正彻悟大道明了天命。人要改善命运。靠非份言行是不能长久成功的,人的命运是上天决定的。个人非份奋斗能够改变的部分少之又少。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我命在天",平时要安分守纪丶踏实工作丶自强不息丶心态中和丶真诚敬天,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才能够成就自己。君子用中庸之道可以成就圣贤。平民用中庸之道,可以家有余庆!所以中庸之道也决不是叫你不思进取。中庸之道也不是让你缺乏个性丶八面玲珑丶软弱可欺!我们从《中庸》的直系传人孟子的精神就可以证明!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去,此之为大丈夫也!。这是何等的气概!这是何等的个性!时人只知道不卑不亢。但是却不知道不亢不卑!正确理解"不卑不亢,不亢不卑"。才能准确把握中庸思想所塑造的个性!真正得到天传、得到真传、达到天人合一者,在日常中应该是怎么样的人呢?孟子是得真传者、得天传者。孟子师从子思一脉,子思乃《中庸》作者。中和之法体现于人道,真正修炼有素者,必然不卑不亢、不亢不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外加“世俗不能媚”。自商鞅被王宠幸后,其《商君书》建言君王们大搞以弱役强、以奸驭良、以愚役智等等反智反人类行为。搞得提出“富贵不能淫”思想的孟子也几度差点移出孔庙。

今人早已经没有古人那种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没有那种浩然之气了。

但是一个真正修炼有素者,是必然具有的。真正修炼有素的人,一定是威武不屈的。认为威武不屈要倒大霉吃大亏的人,是不知天道、不知天命也人固然可能会因威武不屈刚直不阿而遭祸,但是胆小懦弱贪生怕死软弱可欺不敢坚持正义,命运就会好么?人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由天注定,人能改动的部分很少很小。不是你软弱沉默就能趋吉避凶就能荣华富贵。疾病不是你沉默就不缠你,恶霸不是你软弱就不欺你。意外不是你卑躬屈膝就不找你。人的穷通寿夭吉凶祸福,的确可以提前预测,为何能够提前预测?因为天命难改也。你努力读书,拼命健身,机关算尽,也难以掌控疾病、意外、因果等等因素。改命有效办法:风水、气功、宗教也。百分之百虔诚的宗教徒和修行得法修炼有素的人以及得遇明师改善风水者,是可以有效改变人生种种厄运的。一般人之所以信奉宗教不能远祸者,心、信未百分之百也。修炼气功未能避祸者,气场未开、未能交融天地也。一般人之所以信奉风水而不能消灾,是未遇明师或与明师无缘也。修炼有素的人、气场打开,与天地交融与宇宙同体,正气浩然,邪不可干,自然身体很好。德配天地,邪祟不侵,所以邪不附身、霉运几无。而一般平民者,或修炼无素者,气场低弱、不交天地、不得天助,病必困之、邪必扰之,犹如现实中人,软弱无能,必然被欺,被割韭菜。君子君子修德以配天,养气以浩然,病气、霉运、鬼魅自去。小民懦弱自顾,气场弱小,饱受病灾鬼祸,自保而莫能保也!那些修炼有素的人,正气凛然坚守正义见义勇为,以平民之眼观之,应该是得罪暴政、恶霸、权贵的风险高些,但是其修炼有素气场强大、正气浩然真气内存邪不可干,恶霸权贵暴政往往会因为忌惮他们的威严而不敢谋之。孔子被围困时曰“我命在天”,绝不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是对天道、天命的彻悟。修炼有素者,其德配天,享受天命,我命在天,天不灭我,谁能灭之。此为命运的真相。小民享受的是“人命”,一生被命运无情摆弄,饱受疾病、邪祟、权贵、恶霸、暴政之苦,纵死也不得解脱。君子训练有素,秉持中庸之道,见义勇为,纵犯颜权势,也非一己之私,所以暴政、恶霸、权贵虽然受到挑战未必下手相害。相反,那些软弱可欺的人,倒必然成为被收割的韭菜。现实中那些懦弱无能任人宰割的小民,不正是如此吗?不能坚守正义、正气凛然、威武不屈的人,永远达不到感应天地的境界,因为其首先违背了修行心法里的”中“,威武而屈,必然是心有畏惧,心有所畏,则失”中“也,自闭修行之门也。其次,人修炼修行,假以时日,气场自开、与天地随时随地交换能量后,内气自然充沛,人的秉性自然就会正气浩然。正气浩然者不可能威武而屈。凡是提倡明哲保身柔弱可欺的高僧大德、名师大道,如果在核心圈子里面也如此,要么其并未得道,要么你还没有进入他真正的核心圈子!“明哲保身”一词,或许最早的出处就在《中庸》。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通读全句,总览全书,这个明哲保身绝对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精致利己、胆小怕事、不敢伸张正义、不敢见义勇为。原意是教导修身者:居上,不骄横;居下,守本分。遇到乱世,少说话,多做事。“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明了“中”“和”“真”“诚”的哲理,足以保身家性命。惟如此,方能养浩然之气,享天配之命——天命、大命、圣贤命;若反此,必气场封闭低弱,受韭菜之命——人命、小命、韭菜命。陈书访.03.13.17.41如果你赞同本文的观点,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转发阳性的文章,必然获得阳能量,带来阳的好运。如果你质疑、反对文中某些观点,请与我联系,我们一起探讨,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立新型的人类文明、人生观、世界观、命运观、宇宙观、爱情观而努力。人类现在面临巨大的价值观困惑,整个社会处于价值撕裂状态,人类文明面临灭顶之灾,如何把人类带出自我毁灭的发展陷阱,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思考应该行动的。来,让我们一起行动吧。我们或许是蝼蚁一样的存在,但是我们也能为拯救自己而提供机会和力量。等待别人、高人、圣人、神仙来拯救自己,是被动,是阴,不可也。自己拯救自己,是主动,是阳,大可,必成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