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10句话,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北京湿疹专业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620/9083902.html

作者:儒风大家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标。中庸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德性,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种处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

中庸做人做事追求平衡、适度、优化、不偏不倚,掌握一个“度”字,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收放自如。做事不懂得中庸,会处处受阻;做人不懂得低调,会处处碰壁。“低调”和“中庸”这两个词一直被很多人误解。其实,低调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地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伐之术,是一种不争而获的谋略。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解读人生哲学,感悟做人智慧低调是一种处世态度,中庸是一种处世哲学,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此为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持久不变,这就是中庸。“中庸”这两个字看似质朴无奇,却涵盖了古人高深的智慧。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中庸》开篇说: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君子之所以能够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是因为君子每时每地都守中庸之道。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经常肆无忌惮地做事情。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同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哲理。

1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解读:崇尚中庸的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而平常的道理是天命所定精妙至极。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边,不会超过或少于本来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说法,即其师程颢所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是周全,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重要做事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境地出发,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实事求是,并见机行事。中庸思想强调要认清环境,认清自我,周全考虑,这是做事成功的保证。

中庸是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凡需要忍耐,只有忍耐才能有大成;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给《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不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中就是要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度,把握好分寸。在当今社会,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所以为人出世要低调也要中庸,做人要低调,也要能方能圆,做事要中庸,也要能进能退。

2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解读: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诚之者,人之道也。人道之诚表明一种人性之善,没有诚,人们既无法认识和体察天之道,也无法认识和把握人之道。而这种“诚”,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为人处世的“善”上,从诚意出发,得到一个善意的结果,这就是最简单的中庸。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3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解读: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君子遵道而行,方向已对,君子自不缺恒心毅力,半涂而废,关乎人之能力也,能力有大有小,何处不是所为,何处不是结果?自然而已,夫子焉能对此有些许作为?自己做一件合乎道义的事情,能否善始善终善其后?一个人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终,而且还要善其后。学道必须善始善终,谋事也是如此,同样也要善始善终;交友一样还是要善始善终。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个无信无行之人。所以“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就是没有毅力、没有恒心、没有责任心的表现。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就是稳定性、连续性。如果没有稳定性和连续性,那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成就一个人的人格,根本就不可能。天地都要有一个“恒”,更何况我们这些身处在天地之间如此渺小的人呢?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不成功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他们做事半途而废,立心无恒,将自己置于很可怜的地位上。如果谁立心有恒,那绝对是一位强者。《菜根谭》中有一句“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其中强调的就是一个“忍”字,其实也就是这个“恒”。真正的君子、强者,绝不会半途而废,绝不会轻言放弃,绝不会轻言推却。这就是大丈夫气慨!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解读: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论述诚与明的关系,人能够明白事理,就可以确定自己内心所向的目标,以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由于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诚。如此看来,真诚与明白事理,互为促进,相辅相成。“自诚明”是说由真诚而明理。“自明诚”是说由明理而真诚。不论是出于天性或是教育的结果。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原则都应是为仁行善,自觉自愿,不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这样,人就能达到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不懂可追问,满意请采纳。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解读: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诒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才能要求别人。否则会适得其反。

6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解读: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亊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7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解读: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明,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8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出处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亊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犄搡。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影响始终不衰。

9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解读: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互敬互爱,相处之道,人与人相处,想要和谐,必须要相互之间的奉献,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这些都是相互的,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仁者和有礼者,实际上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仁者更高一层,能以博大胸襟去爱人,但是有礼者做不到这些,退而求其次,以求对人的尊敬。孔子觉得,在春秋战国时期,希望要求人们去爱人,做个仁者,但也看到这个理想的实现太过困难,于是退一步要求人们起码能做到有礼,能尊重别人。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出自《中庸》中的名言,常被人们当做励志格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我国读书人的好传统。学而不通要问,问而有得要思,经过思考,可以得出各种结论,这时就要明辨,不能全盘接受。只有前四条,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把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那知识永远是死的。

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更需要不断学习完善、不断见贤思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