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精讲4宋明理学与中庸

崔永玲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4%94%E6%B0%B8%E7%8E%B2/1657491?fr=aladdin

《中庸》序言的最后两段讲了孟子之后的道统传承,以及道学在宋朝的传播,最后讲了朱熹注释《中庸》的情况。

中国的学问经过了几大阶段: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新道家),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新儒家),明清实学。每个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负面效果愈发明显,于是新的学说兴起,在批判旧学说中成长,宋明理学就是在批判隋唐佛学中成长的。唐朝中后期,佛教繁盛,按照当时的法律,僧人免于税负,于是很多人依附寺庙,以逃避税负,寺庙占有大量土地,这威胁到唐朝的统治。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表》以反对佛教,又写了《原道》,首次提出了儒家的道统,以对抗佛教的法统。

韩愈的学说被其弟子李翱继承,此后道统学说在宋朝繁盛。传统的儒家相对于佛教道教有短板,孔子不谈鬼神,不谈天道,在哲学思辨、心性论上比不过佛教道教,于是宋人发展了儒家理论,形成宋明理学,以对抗道教佛教。在宋人的著作中,把佛教道教称作“佛老”,是蔑称。当今世界,各种宗教和学说百花齐放,平等和谐,今人要客观看待宋人的学术斗争。

宋明理学简称理学或道学,是先秦儒学的升级版,被近代西方人称作新儒家。宋明理学是儒道释竞争的产物,是许多学者集体攻关的产物,不是由一个人创造的。宋明理学包括许多流派,其主流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此外还有张载的气学,邵(shào)雍的数学。

宋朝的理学按照地域划分为:濂洛关闽。

濂(lián):周敦颐,在庐山濂溪讲学,著有《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是理学的开山鼻祖。

洛:程颢(hào)、程颐兄弟,居住在洛阳。

关: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居住在关中。

闽:朱熹,在福建讲学,弟子多为福建人。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合称“北宋五子”。

朱熹是南宋人,从北宋周敦颐开始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周敦颐——二程——杨时——李侗(tóng)——朱熹。朱熹为《四书》写了注释,在明清两朝成为科举考试指定教材,《中庸章句集注》是他在59岁时写成的。

序言第五段

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子,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而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氏[1]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2],然信[3]其师说而淫[4]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1]石氏:石墪(dūn),南宋学者,比朱熹大三岁。

[2]发明:创造性地阐述,发挥。

[3]信:随意,任凭。

[4]淫:渐浸,浸渍,受到潜移默化。

译文:此后《中庸》传到孟子,得到进一步推崇阐明,继承了以往圣人的道统,等到孟子去世,《中庸》失去传承,被人遗忘。道学的阐述,寄托在字里行间。而异端学说的措辞,日新月异,花样百出,以至于佛教道教的信徒众多,看似是真理,实际把真理搞乱。庆幸的是《中庸》这本书尚在,所以程颢程颐兄弟挺身而出,对此书考察研究,继承了千年的统绪,以此书为依据,驳斥了佛教道教看似正确的谬论。子思在这件事上有莫大的功劳,然而如果没有二位程夫子,后人也无法通过《中庸》的字句体会其深刻思想。可惜的是,二程的注解没有流传下来,石墪(dūn)所辑录的资料,不过出自于其门人的记录,主要意思是对的,细微之处并未剖析。以至于其门人用自己的话解释,虽然阐述详细,但加入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已经不再是其师傅的原意,而受到了佛教道教的影响,这种情况是有的。

序言第六段

熹自早岁,既尝受读而窃疑之,沈潜[1]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执其中。既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sì)[2]后之君子,而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记所尝论辨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3],脉络贯通,详略相因[4],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5]而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说庶几乎行远高升之一助云尔。

淳熙己酉[6]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

[1]沈潜:深入探究,沉浸其中。

[2]俟(sì):等待。

[3]支分节解:把肢体与关节一一分开,比喻剖析义理,详尽中肯。

[4]相因:互相依托。

[5]曲畅旁通:小路和旁路通畅,指普遍通达。

[6]淳熙己酉: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年,朱熹时年59岁。

译文:我(朱熹)从小读书,受到父辈和老师的教导,心中一直存有疑惑,深入探究,沉浸其中,反复思考,已经很多年了。终于有一天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要领,然后才敢把各家学说融汇贯通起来,从中得到一种观点,于是写成《中庸章句》一书,留给后世学者参考。又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将石墪(dūn)的书删繁就简,形成《中庸辑略》一书,记录下他们讨论取舍的言论,形成《中庸或问》附在后面。《中庸章句》阐明主旨,分解成章节加以注释,脉络贯通,详略得当,枝干精炼,细节充实,对各种学说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了比较,叙述流畅,讲清了它们的旨趣。虽然在道统传承上不敢妄加议论,但本书对于初学者有可取之处,是求学道路上的一点帮助。

淳熙己酉年(公元年)春三月戊申日新安朱熹。

欢迎点击右下角的“在看”,欢迎转发朋友圈,您的传播是对国学的一份支持。本文配图为清代王翚(huī)的《溪山行旅图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