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哲学工作坊第二十一期
东坡儒释会通思想研究
——以《东坡易传》为中心
7月1日下午,大工哲学工作坊第二十一期成功举行。根据疫情管控要求,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形式进行。本次工作坊的主讲人是人文学部的姜含琪老师,她的讲座题目是《东坡儒释会通思想研究——以东坡易传为中心》。哲学系各位教师及多名学生共同参与了本次讨论。
姜含琪老师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她表明东坡在黄州期间完成的《东坡易传》以《易》中的变与不变为基础,通过对“道”“性”的重新解读,来回答“道”“性”为什么不能解决现实中人存在的一些习气问题;并在“其至则同”的儒释观基础上,引佛入易,结合佛学的方法论,以佛洗心,通过对诚的辩证讨论,在大化流行的宇宙中,以静观动,结合“卦性爻情”的解易方式阐发了“静而达”的人道观,最终形成了“以佛解易”的易学诠释风格。
在报告之后,与会的各位老师进行了细致充分的交流讨论。
李英杰老师首先就东坡的儒释会通哲学的独特性提出疑问,姜含琪老师表示《东坡易传》的诠释方法是以佛解易,尽管不是独创,但其独特性一方面在于以“情”为核心的形而上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在于他对卦整学性的认知、对爻个性的认知。其对佛学方法论的借鉴有鲜明的特色。姜含琪老师还解释了东坡之“情”是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喜怒哀乐”,是性的一种展现并不包含善恶之分。
张卫老师表示出对苏东坡和北宋五子的关系的兴趣。姜含琪老师表明与东坡交集最多的是程颐,两者在性格和学术上有鲜明的不同,最表象的冲突是“礼”的规定性。程朱理学对先秦的“礼”进行发展,将“礼”与“天理”等同,东坡将礼和情相互贯通。
孙慧中老师就东坡以佛解易讨论了其是否具有无我论倾向。姜含琪老师肯定了东坡的无我倾向,但是其思想具有复杂性,除了文词中蕴含着道家以及佛教的思想,学界认为东坡还是儒家的。原因是尽管在讲道性问题时会运用“思无所思”的佛道用语,但是其落脚点依旧是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他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人能达到性命情的统一的境界,并落实于实践中。孙慧中老师还就东坡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的联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徐强老师就“情”的性质以及善恶的来源提出问题。姜含琪老师表示“情”本身并没有问题,它是“性”具体到人伦世界的表现。善恶产生来源于人的“才”,不同材质会有不同作用,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延用“中庸”,他认为“性”本身没有问题,但“材质”不好导致“情”过度就会产生问题。第三个方面是社会层面,善恶不由个人来界定,是由个体是否影响共同体来判断的。姜含琪老师还提到约束过度的“情”是用基于情而产生的“理”。
各位老师还就苏东坡提供的道—性—情—礼的哲学路径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对于东坡哲学思想的研究发展前景表达了期待。本次工作坊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
文字|张婧雅
审核|姜含琪
排版|王泽
编辑|孙慧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