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总是妙不可言。在温州市瓯海区博和国学发展中心周正老师的推荐下,我参加了一次“阳明心学”和《传习录》的学习课程,几乎是“不学则已,一学惊己。”很惭愧,作为一名算是知识分子队伍里的小学教师,我对王阳明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阳明心学”、“龙场悟道”、《传习录》、“三不朽圣人”等这些众所周知的层面上,从来没有走近或者鼓足勇气去读相关的书籍,甚至去了解这套“博士课程”。在我的印象里,此类学说正如公孙丑所言:“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忽而又转念一想:“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一切皆在我心,我心在,故我在。于是,两天时间里,我心无旁骛地学习;回家后,沉心静气地思考;现在,裁书叙心来分享。
《传习录》序篇里,阳明弟子徐爱这样说:“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我深深被“藩篱”一词触动。作为阳明先生最亲近的学生之一,徐爱是最懂得、最了解阳明先生的人,可是,一句“藩篱”让我倍感“心学”之无边无涯,《传习录》之深沉似海,同时也勾起了我的窥探之心。的确,许多朋友学了几年几十年的“心学”还在不停地求学正心。这对于习惯了这个速食时代、快餐时代,习惯了网络时代碎片化学习的我们实在很难理解这种高瞻远瞩地系统学习。而“阳明心学”《传习录》的课程就是这种从容不迫的高端的有超大框架结构的系统课程,其实急不来也不能急。慢慢地把学习的脚步走稳了,基础学扎实了,才能走得踏实,走得长远。其实,这不就正是心学吗?把心慢下来,把心沉下来,随时都以心学的方式学习“心学”,随时以心学的方式学会生活。
当了解了阳明先生从小到老一生的经历时,我忍不住发出一声长叹:阳明先生一辈子也忒坎坷了些,忒痛苦了些。但喟然长叹的同时也深深被阳明先生身上那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品质深深感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你若光明,这世界就不会黑暗度;你若心怀希望,这世界就不会彻底绝望;你如不屈服,这世界又能把你怎样。”生动地阐述了阳明先生的一生。宦官刘谨乱政之时,阳明先生写了一篇《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上疏给皇帝,被刘瑾打进诏狱,黑暗之中,作了《有室七章》一诗:“有室如簴,周之崇墉。窒如穴处,无秋无冬!耿彼屋漏,天光入之。瞻彼日月,何嗟及之!倏晦倏明,凄其以风。倏雨倏雪,当昼而蒙。夜何其矣,靡星靡粲。岂无白日,寤寐永叹!心之忧矣,匪家匪室。或其启矣,殒予匪恤。氤氲其埃,日之光矣。渊渊其鼓,明既昌矣。朝既式矣,日既夕矣。悠悠我思,曷其极矣!”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内心波澜起伏,思绪万千。用“生态”读书法来体会诗中的人、事,诗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一阵阵颤栗不能自已。在诏狱里,令人窒息的黑暗,满身的杖伤病痛,内心的孤寂悲愤,以及满腔的忧国忧民,到了此时此刻,阳明先生的苦痛达到了爆棚的程度,简直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无人能解,无处可解啊!我心自问:换成我,我会怎么面对?可能就是堕落堕落再堕落,放弃放弃全放弃,生而无望了。
到了这个地步,还能怎么样?还会怎么样?可是,我们从这首诗里,我们读到了“天光入之、日之光矣、明既昌矣。”暗无天日的天牢里,从屋漏之处渗进的一丝丝亮光点燃了阳明先生内心的光明,哪怕就这一丝丝天光,时有时无的的这一丝丝,在阳明先生看来,却是给这吃人的地方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让阳明先生自身与死神搏斗的同时不忘忧国忧民,使整首诗哀而不伤,充满了向阳的力量。“身陷囹圄,心向光明。”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心有暖阳,何惧人生沧桑!这是何等的勇敢!何等的担当!何等的天道之悟啊!再读到阳明先生从诏狱出去后在路上被刘瑾追杀跳河诈死后写的另一首诗——《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够回神。前两句说的是不要把生命中的坎坷,总是放在心上,因为它们与天上的浮云没有什么区别!总会飘走散去的,正如孔子也云:世间富贵于我如浮云。后两句说在静静的黑夜之中,有波澜壮阔的三万里海涛。浩瀚的海洋上,寂静的夜色中,一轮明月高高升起,月光下,我想如仙佛一样手持锡杖,御风飞翔而去。可是,此时此刻的阳明先生一身病痛,流放之途忍饥挨饿一路遭遇追杀暗杀,其中的忧思惊惧我们常人简直无法想象!但在这首诗里我们读到的却不是萎靡不振的抱怨,而是清晰地表达了王阳明那一刻,豁达、看淡世间荣辱的心态。啊!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吗?这就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啊!又试问,从古至今,如此境界又有几人呢?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们读《传习录》我们学习阳明心学又是为了谁?为了什么呢?读完这几首诗,我冷静下来,慢慢咀嚼其中真味,忽的,我的内心顿时打开了,顿时觉得日常生活中,哪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那都不是事儿,哪怕就是孩子的学习都不值得去鸡飞狗跳了,把心态开放了,内心存有光明,对孩子抱有无限希望,那就可以母慈子孝了。我们都应该像圣贤学习,修炼自己的心,像一棵树一般,在尘世中伫立,既能接受阳光,也能包容风雨。
还记得几年前网上有一篇清华大学某平台的帖子《在树洞里》,作者曾是一名贫困学子,文中他将求学期间从接受资助到资助他人从而自强不息的经历娓娓道来,没有诉苦抱怨,微言大义,文中充满向阳的力量,把对人生的期望表达得令人泪目。我很欣喜看到年轻一代能够继往圣之绝学,开天地之立命。可见,对于青少年,“立人生第一等志”是何等重要之事。阳明先生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在龙冈书院讲学,写了一篇教育文章《教条示龙场诸生》,以四事相规学生,其中第一件就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忨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阳明先生告诉我们,人如果没有志向,即使天下之大,也很可能一事无成。人之志,犹如舟之舵,马之衔,控制着我们人生的方向;如果不立志,没有志向,人生就如同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如同大海中飘荡的浮萍,如同草原中失控的野马,随波逐流,不知所向。读到这里,我审视自己,内心非常惭愧。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我何尝不是那“众”中之“众”呢?如今已然四十不惑了,仍旧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每天浑浑噩噩,心如死水,人生平淡无味如白开,当真是草木一秋,白来一遭。今读到此言此语,如当头棒喝敲醒混沌,虽人至中年犹立志学习,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阳明先生还用种树来比喻给娃娃立志的重要性。树木还没长大,还没开花结果时,只是种根,只管栽培灌溉,不要去想枝叶、开花、结果的事。只要有栽培的功夫,只要树根能长好,不愁以后不会开花结果。树根就好比立志,栽培灌溉好比为志向而付出的努力。没有志向这棵树根,没有栽培灌溉的努力,哪来人生的开花结果?经典是根系,立志是种子,只有根系发达了,种子培育好了,树木才能参天才能立于世间不败之地。唐朝刘禹锡说:“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的确,少年当立拿云之志啊。所以,立下人生第一等大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我们应选择与自己的内心同在,立下人生第一等大志才能找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懂得,什么才是你永远抛弃不了的东西,什么才是你永远要追寻的真几。
这个春天,阳光明媚,百花齐放,全球新冠依旧肆虐。在春夜喜雨的檐下,我似乎听到一朵朵鲜花正在盛开,那一声声铮然之音,幽秘而清凉,直捣我心。嗅着花香,我忘却了身在红尘的倦怠,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后背,那就是“阳明心学”和《传习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的国学经典。中华传统经典名著是中国人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身怀珠宝却到处乞讨,岂不哀哉?在清明的政策引领下,祖国大地正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阅读,构建书香家庭,真心感谢温州市瓯海区博和国学发展中心搭建共学平台,带领全国文化爱好者诵读中华原典。其中《传习录》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当之无愧的无价之宝。“阳明心学”这座巨大的宝库里蕴藏着我们也许穷尽一生也学不完的闪亮着光明的珠宝玉石,有“心即是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每一颗都硕大无比,每一颗都人间无价,每一颗都可以驱赶人间的黑暗。当我们面临苦难,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时候,不要去恐惧和诅咒黑暗,因为那于事无补。其实光明就在自己心里,只要我们去点亮心中那只蜡烛,既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孟子说:“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学习经典的乐趣只有读了的人才知道,乐在其中而回味无穷。今天,我敢于走向“阳明心学”和《传习录》的藩篱,这或许也是勇者无惧的嚣嚣之乐吧。
作者:林晓蝶
年3月16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