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已经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也是大力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
年1月25日,国家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意见》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八条具体措施,所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份文件也被简称为“两办国学传承18条”。
《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并提出了具体目标: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年9月25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
方案要求:到年,使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更加热爱中华经典,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具有较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普遍具有高度的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学校和社会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广泛开展,成为品牌,形成长效机制;贯穿大中小幼的中华经典教育体系基本完善。
方案还要求通过举办全国性大型活动,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建设校园诵读品牌,加强诵写讲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实践活动引领,保证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践活动长期开展,使之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所以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国策,从现在到未来,必将深刻地影响全体国民的思想与行动,工作与生活,并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现在要不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但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很多国民来说,还是茫然无知,不知从何入手。
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重善”的文化,它能帮助人们去求善。这种求善的文化导引我们去做人,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百分百的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要恢复一个人本来就有的良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善特质首先显示在对良知或良心的重视上。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良心,他称之为“恻隐之心”,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知。”他还举例说:假如一个人看到了一个小孩已经爬到了井口边,就一定会及时地过去,帮助这个小孩脱离险境,而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他掉到了井里去。这种行为就是人人都有的恻隐之心的表现。
中国古人认为教育从外面做工夫,而是帮助学生从内里去发展、彰显自己的良知、良能,培养出一个好的、善的良心。
由仁义行
根据上面人人有良知、有良心的说法,孟子主张“由仁义行”,不主张“行仁义”,就是说要培养自己本有的良知、良能,使自己能自然而然地,发自内心地去做仁义之事。
人禽之辨
由仁义行的人,最终是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会行同禽兽,所以人禽之辨便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做人,不能做禽兽!当一个人能够分清“人禽之辨”,就是他摆脱平凡,走向崇高和伟大的开始。
中国历史上所有有理想、有道德的伟人,都是从“人禽之辨”这一个基点开始,一生从事他们精神上的奋斗。他们那些可歌可泣,震撼人心,能够照耀史册的行为举止,就是因为他们一生尽了最大的努力,而能发出高贵生命的光芒。
中国人所歌颂的气节之士,那些铁骨铮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都是懂得人禽之辨的人。他们一生的努力,就是要成为一个名实相符的“人”。
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善,是整个人的善,而不只是行为上的善。向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要帮助人化性,通过圣贤的智慧来启发人内心的光明。人的仁性立起来了,才能够立身行道,成为真正的人。
中国传统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化除秉性,圆满天性”,以道德为手段,去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获得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成为有情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儒家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那么传统教育用什么方法来化除人的秉性,圆满人的天性呢?就是用经典教育,即让儿童从启蒙开始,便大量诵读各种经典文章,以此来达到“化除秉性,圆满天性”的目的。为什么要从儿童开始就要诵读经典呢?因为儿童物欲未染,犹如赤子,心性纯朴,这个时候你用对贤的智慧去影响他,更容易启发他内心本就具有的仁性与光明。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能被称为经典呢?四书五经等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五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只可惜我们现代的人已经远离了这些经典,最多只能在教科书中了解一些皮毛。
年2月12日至年10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了大型系列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其中就有《尚书》、《论语》、《易经》等典籍。
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
所以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靠的不是你在学校学了多少年,而是你读了多少书。如果你没有认真读书,没有读真正有价值的书,哪怕你读了本科读硕士,读了硕士读博士,读来读去,最后你还是一个没文化的人。
为什么要读四书五经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籍?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四书五经是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所以我们要读四书五经。当然我这样说可能太空泛了,是讲大道理,不接地气。下面我们从实用层面来讲为什么要读四书五经。
一、读四书五经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教育模式。
四书五经是在中国千载相传、具有永久流传价值的文章,这些经典文章犹如涓涓清泉,滋养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来培养人才,是中国历史上一以贯之的教育模式,一直未曾改变。这种教育模式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了灿若星河的大家之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国,并绵延至今,泽被四方,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中华文化圈。
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国家选拔人才,大都要考四书五经,历代皇朝的官员,基本上都是饱读四书五经的。也就是说你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最后取得进士的功名,才能成为官员队伍中的一员。所以过去只要是读书人,一定是要读四书五经的,而且是从童蒙时期就要学四书五经。
国学大师南怀瑾也说:“从儿童时期开始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
在中国历史上,读书人不读四书五经好像只有最近的几十年。不读四书五经的一个后果就是我们上面说的没文化。过去只要读过六年私塾的人,个个可以吟诗作对写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而我们现在读了十六年书的大学生,大部分不要说写文言文,连看都看不懂文言文,甚至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白话文都写不通顺。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通过学习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社会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据统计,我们抚州历史上考取的进士有多人,晏殊、王安石、曾巩、陆象山、汤显祖等流芳百世的临川文化名人,也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据说现在公务员考试也开始要考四书五经了。我们现在的人才选拔一是高考,二是公务员考试,将来这两种考试经典的比重会逐渐提高的。不学四书五经这些经典,恐怕要被社会淘汰的。所以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工作,以后也要读四书五经。
二、读四书五经可以培养学习能力
实际上诵读四书五经就是最高级的语文教育,学了这些经典,白话文不学就会,倘若只学白话文,也许你一辈子也进入不了文言文的境界。所以诵读经典就是培养学习能力,是学习所有知识的基础。只有先学好经典,培养出学习能力,你整个人生的发展才能奠定好基础。因为诵读经典培养的是一种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饶宗颐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和翻译家,年2月6日在香港辞世,享年岁。
饶宗颐先生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其巨著《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册,学问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年9月,饶宗颐先生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饶宗颐先生出自书香门第,自学成才。他中学仅读一年便辍学,他人生的第一个导师是自己的父亲。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虽然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文字。
其实很多的国学大师都是自学成才的。
国学大师陈寅恪,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作家于一身,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
国学大师钱穆,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被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先后任教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等多家大学。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这两位国学大师也是没有上过一天大学的人,钱穆先生甚至连高中都没读完!但是他们著作等身,是各个大学争相聘请的对象,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读四书五经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四书五经等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古而不衰的文化瑰宝,是因为其中包含有一种诚恳的人性,能够进入到心灵深处,提高人作为“人”的内在品德。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它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熟读这些有高度智慧的书,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理性,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较为全面而合理的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也是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就好像拥有整个民族的智慧,并在手中握有丰富的资源,能够帮助他活出更丰富的生活。
经典的教化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优美的辞藻,还有其中的人文精神,因为经典中包含了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经典中的这种精神渗透到血液里,深入到骨髓中,最后在心中生根发芽,对人的一生都将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进行得越早,对人的影响越大。
学习这些经典,可以让人超越现实的狭隘与平庸,心胸大了,眼界宽了,境界高了,就不会被日常小事所困扰。顺境时施展抱负,治国平天下;逆境时心地坦然,不怨天,不尤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方能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做你自己。
过去的读书人都有志在圣贤,兼善天下的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过经典的人,是不会汲汲于功名利禄的,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志向。一个饱读诗书,受圣贤智慧感召的读书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超越了小我的人,是一个“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士。什么是“士”,就是《论语》中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的士,士就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具有这种志向的士,假如走向了官场,也仍能保持读书人的凛然风骨。
当然我们所说的要提升境界打开格局,并不是让我们好高骛远,整天空想。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最后才能做成一番大事。
四、学习四书五经可以学到治国平天下的能力,最高境界是成圣成贤。
饱读经典诗书的人对历史风云,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具有运筹帷幄之中、决算千里之外的超强能力,待到时运相济,便能乘云化龙,成就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业。
张良是刘邦的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三国时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陇亩,却能预知三分天下,隆中献策,最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刘伯温),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被朱元璋聘为谋臣,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最后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
还有明朝的王守仁,清朝的曾国藩,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才。
王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陆王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无论是个人层面的修身齐家,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经典的智慧,所以学习经典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至少是读书人的必然选择。经典是一个民族的人文标志和文化灵魂,只有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才能使我们的国民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有能力参与到这个家园的建设过程之中;只有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才能让每个中国人将自己生命的根须,深植于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海南是儒学之岛,文昌的文庙光照千秋!最近几年,文昌市在大力实施文化兴市的发展战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昌城市发展的重心。希望未来的文昌,能真正重现文昌文化的荣光。因为要实现中国梦,首先中国人要有中国心、中国魂。要复兴中国文化,同样也需要每一个文昌人学习经典、践行经典,才能把自己的个人、家庭和这个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才能以文化昌,以文兴昌,让文昌真正文化起来,才能让中国真正文化起来!
作者简介
钱东方月,笔名:东方月。年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现定居海南省文昌市。
当代诗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使者、国学经典诵读推广者、文化艺术类活动主持人、国际汉语言认证教师。
乾坤太和学堂创办人,海南文昌孔子学堂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品集:《二十四年明月空》代表作品:《中华文化之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典》、《论书香家庭的建设》。
部分主持、策划经历
年3月7日,主持“江西风景独好”文化生活年活动,并成为签约主持人。
年4月25日,主持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八大故乡人”——江西名家7人作品展开幕式活动。
年11月11日,主持第九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活动。
年9月12日,策划并主持以最美的中国传统仪式·献礼祖国诞辰七十周年“全球开笔礼”世界纪录挑战·江西分会场活动。
年9月30日,策划北京“善行天下.圆梦中华”暨改革开放40周年公益文化晚会活动。
年11月2日,主持《赓续中国美术名家红色主题创作展》开幕式活动。
年12月26日,策划主持“伟大建党精神照亮乡村振兴道路”研讨会暨三湾改编乡村共富云系统工程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