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讲了致中和的重要性。
有人要问,对别人无理由地破坏,无理由地毁谤,我们为什么要对他不发脾气。就是因为,你学中庸之道,你知道「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字,你学中庸之道的人,你有这个本性。那些来破坏你的人,来毁谤你的人,也有跟你一样的本性。你从这一点来着想的话,那你就知道,那些人是一时候地他胡涂了,不明了道理了,他才这样对于你,无理地来陷害你。
而你是明了道理的人,你跟他是同样的,有这个「天命之谓性」。因此你要把你这个本性,能够完全开发出来,那你就要平等地,放弃自己私人的这种情绪,你要平等地对待他。这样的话自自然然地,你不论遇见任何的那个,对于你不好,足以引起你的一种愤怒的,这种气氛的时候,你都能够很自然地,能够把它节止住,你到这个功夫,你就能够直接地,通达这个中道了,通达这个中了。这就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了天地之道。你要学就要学天地的这个正位,这样它才能够生长万物。
你要致中和,致到这个「天地位焉」的话,那你就能够像天地一样,能够生长万物。能够生长万物,就表示你的智慧,就能够包含一切人。这个在大学里面讲「治国、平天下」。
什么样的人能够治国、平天下呢?就是你这个心胸,把它扩展,扩展到能够包容天下,所有的苍生。到这种时候,你就能够治天下了。那换句话说,你的心能够包容天下人的话,你的智慧就是能够替天下人办一切的事情。你这样来治天下,治国平天下,就很容易能够使得天下太平,那么这是到了圣人的境界。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像尧、舜、禹、汤,都是这个境界。孔子呢?也有这个境界。不过他没有做天子,他有圣人之德,没有圣人之位。所以他没有机会来治天下,虽然没有这个机会,但是知道,他在学术这一方面,拿这个学术、拿这个道,来教化天下人。他所得的这个成果,超过了历代的有德、有位的圣人。
这个怎么讲呢?孔子在《中庸》里面,跟鲁哀公讲过,孔子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我们在历史上看尧、舜、禹、汤,就拿尧、舜来讲吧,他在位的时候,他把这个天下治得天下太平,那么尧王不在位的时候,老了之后,尧王把天下让给舜,这个还不错,舜让给禹也还不错,禹传给他儿子,儿子几代传下来。到后来,遇到亡国之君这个夏桀王,这就不行了。所以就是「人存政举人,人亡政息」!
这是讲在天子之位来办政治,虽然有功劳,有利于天下人。但是比不上孔子,孔子拿这个道,拿这个学术,教育当时他的学生,由他的学生然后,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一直传到现在。由于孔子所传的学圣人的这个道,用在政治上面,历代的君主,用读书人做宰相、做大臣,帮助他治理天下。这个都是由于孔子所传的这个道,如果没有孔子传这个道,想想看,我们现在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什么文化?所以孔子他虽然没有做天子,也没有做诸侯。可是他把圣人这个道传下来,他超过了历代的,有德、有位的圣人。
今天我们学《中庸》,在讲「致中和」这一句经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不论现在有没有机会做天子、做诸侯。甚至于我们现在没有机会来从事政治,但是我们研究这个中庸之道,我们在尽力地来学这个中和。学中和的时候,我们有志愿把这个学术思想,用在政治上面,那现在这个政治一定马上就有效果显现出来。用在学术上,把这个学术传播出去,这样更好,不但对于我们中国,对于世界只要哪个地区的人,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够接受这个中庸之道,他愿意研究这个中庸之道。对于他们的国家,在教育方面,学术方面、政治方面,都能发生不可想象的那种好处。致中和到了圣人的境界,他就如同天地那样「万物育焉」。
我们现在还没到圣人那种境界。但是只要我们有这个志向来学圣人。假如说你现在是从事政治的人,你有这个志向来学中庸之道,你最后的目的是要学圣人,既是学圣人的话,前面讲过了,圣人他对待天下人是平等的,不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的国家,要爱护自己国家所有的人,这个普天之下所有的人,你都要爱护他、要关心他。你有这样的心胸,虽然你还没有到达圣人的那种,那种能力、那种境界的时候。
你只要有这个志向的时候,你绝对不敢,拿这个政治来,求取私人利益的。你一切的作为,绝对就不敢为了自私,而是完全为了对所有的国民。你有这个心理的话,也可以说,虽然没有到圣人的那种境界,那你的政治,一定是美好的政治,也就是仁政、也是德政。施行仁政、施行德政,那你的国民,就受你的真正的好处。你自己在学圣人这个路上,你是一直往前进步的,你自己在这个学圣人之道方面,你一天一天地在那里进步,你的修养也一天一天在那里,功力一天一天地,培得很深、很厚。
好,朋友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明德至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