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东方生命研究院”头条号
第十四章(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这是《中庸》第十四章之首句。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著作,都有一个共性:形散神不散,或曰隐形逻辑。表面上看,上句与下句似乎关联不大,结构松散;实则上下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联,环环相扣,很是紧凑。接上句“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而有这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一个践行仁义者,一位儒士,首要者是安守本分,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或这山望着那山高,注意力永远在山那边而忘记了脚下的生活。如果身份是父亲,就当好父亲,尽父之责;如果身份是儿子,就尽心竭力地当好儿子;如果身份是丈夫,则尽夫之职;如果身份是妻子,则尽妻之责。此即夫子一再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义:君尽义,臣尽忠,父尽慈,子尽孝,各守本分,各尽本分。此谓之“君子素其位而行”。尽心尽力是下学而上达的核心,若无每事必求尽心与尽力,则永不会出现下学而上达之期望。若欲实现下学而上达——向上晋升与飞跃而超越身心与环境,超越二元与自我,回归道体,返还先天,彰显良知,觉醒德性,前提必须是每事务求尽心尽力。若于每事务求尽心尽力,前提必须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各归本位——君归君位,臣归臣位,夫归夫位,妻归妻位。只有物各付物,各归其位了,身心才能收回来,安定下来,贞固下来,清净下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但这整个道德(生命)从唤醒开始,经过成长,步步升华,直至终极圆满之过程,前提在于“知止”,没有“知止”,当然也就没有以后的“定、静、安、虑、得”。“知止”者,物各付物,各安本位,各守本分,各尽其心,各显其性之谓也。“不愿乎其外”:不要轻易干涉他人。子思此句之教十分重要,即使于千古以下的当今社会,同样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太多贸然干扰他人的现象了。干扰的本质是想改变对方,按自己的标准来改变对方。如果对方不愿意按你的标准被改变,势必滋生重重问题,给双方关系带来困难和冲突。还是夫子言之有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又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感同身受的前提是切实了解对方的处境与状况,切实进行长期的“换位思考(自他互换)”训练与修持。在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君子之前,在我们成为圣贤之前,应将全部力量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