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
释义
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是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这段精辟的论述,既是道家宇宙观的哲理,又是古代社会仕宦生涯的总结,为许多得道之人采纳躬行。尤其是“功遂身退,天之道”。这对今天一些有所成就的人仍然有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人之所以有时仍会迷失自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正在膨胀的欲望在作怪。欲望总是会给我们造成某种假象,使原本清醒的你不知不觉中陷入自己设下的圈套。所以,敢于面对、敢于放弃、急流勇退的做法会让我们避免接踵而来的麻烦。
古人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以其能言善辩而被秦王重用,当了秦国丞相。他用“远交近攻”的谋略,分化瓦解了敌方联盟,为灭六国、兴秦朝,完成秦国统一大业立下了功劳。他又对秦国的内政与外交,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位显赫之人,接受了燕国人蔡泽的建议,毅然辞去了相位,被后人视为急流勇退的代表人物之一。
历史的实践已经完全证明了老子“功遂身退”观点的正确性,更是指导后人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老子要我们保持中庸之道,要适可而止,要善于把握火候,不能锋芒毕露,要急流勇退。
在中国古代社会,能够建功立业并且功成名就的机会是很少的,因此人们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而一旦功成名就之后许多人便会贪图荣华富贵,贪求安逸享乐,不但很少有人能够放弃那些功名富贵,而且大多数人还会努力追求更大的功名富贵,甚至会为了实现自己的贪欲而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这样就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一个能在自己事业的巅峰状态之下,主动放弃荣华富贵,甘于重新过平民百姓的生活,或者是匿名隐居的人,才是深知宇宙人生真谛的人。所以即使在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功成名就之后也应该急流勇退,甘于隐居修行,这才称得上是深知天道。
感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锋芒太露,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这样的话自己将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迟早要吃大亏,自己的锋芒锐气最将无法保存。如果一味追求和炫耀显露自己,整天想跟别人比试斗法,甚至不择手段争取荣耀地位,不但不会进步,甚至还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