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包含的智慧浩若烟海,远不止如下这几点。一部分《易经》中的智慧,我将其放入了前面《易经》入门的知识点中,如“物极必反、居安思危”等;还有个别智慧如“中庸之道”,在传统文化特点中有涉及,这部分内容就不再重复阐述。
①无为无不为
儿时,大约七八岁的年纪,我喜欢在夏日的傍晚捉知了猴,然后带回家,安静地坐在边上,看它们是如何蜕壳变成知了的。实际上,这个过程缓慢而又艰辛。有一次,我忍不住帮正在蜕变的知了剥去了它的壳,但那只知了始终佝偻着身子,废了。长大后,当我读到老子所说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才明白咋回事。
摄影丨布衣公子“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最富哲理的名言,但常被人误解,比如,单凭字面意思,是我什么都不做却把什么都做成了,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呢?
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老子自己说了,“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是辅助的意思。可见,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主观妄为,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则能够做到“无不为”,即什么都可以做成功。
楼宇烈教授在《中国的品格》这本书中,列举了大禹治水的例子,我觉得非常恰当。
“大禹治水成功,就是因为他能够因势利导。水是往下流的,要治水灾,就要疏通河道,让水按照它的本性流出来,就不会成水灾了。如果违背了水的自然属性,你要流我不让你流,水高一尺,我就把堤岸、河坝筑高一尺,这样下去能解决问题吗?总有一天水会把堤坝冲毁。因为你违背了水性,想堵住它,不让它流动,这怎么可以呢?”
②反者道之动
《甄嬛传》第28集,年羹尧居功自傲、恃宠而骄,其夫人忽得急症,竟将宫中留值太医全部请走诊治,此时皇后头风“恰好”发作,却无太医可用。雍正皇帝却并未怪罪,反而夸年羹尧“在朝为股肱之臣,在家为贤良夫婿”。
当前朝百官和后宫嫔妃讶异之时,甄嬛却看出了皇帝真实的意图。甄嬛陪皇帝批折子时,拿起桌子上《左传》一书,聊起《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姜夫人偏爱幼子叔段,欲取庄公而代之。庄公屡屡纵容,使叔段引起公愤,才一举除之,如此便可名正言顺。”
甄嬛说此文有一句最传神有味,并与皇帝一起分别将其写下来,而后同时展开,便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一句。
插图丨《甄嬛传》插图实际上,这便是老子“反者道之动”这一智慧的经典运用。王德峰教授说,“你要打垮你的敌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捧他,让他很快地达到辉煌,让他得意起来,他完蛋的日子就快到了,这叫什么,欲擒故纵。”
冯友兰先生认为,在主宰事物变化的法则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物极必反”,这四个字就是源自老子“反者道之动”这个思想。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它的意思是,任何事物一旦发展到了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结论?我在易经的智慧那一部分有详尽的诠释,此处略。
③弱者道之用
西汉学者刘向在《说苑》中记录了一个故事。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这虽然是两千多年前古人的文章,却非常浅显易懂。意思就是,老子的恩师病重怕是要不久于人世,老子请他留下一些教诲。恩师以“舌存齿亡”作为比喻,教育老子,刚强的都消亡了,而柔弱的却可以长存。
读到这个故事,似乎明白了老子为什么能悟出“弱者道之用”这样的大智慧,坚强者恒灭,柔弱者长存,这是“道”的作用效果。老子进一步说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大概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了就会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柔脆,死了就会干枯。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的一类。用兵逞强会招致失败,树木枯槁则容易折断。
老子还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只有天下最柔软的东西,才能出入于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而游刃有余。“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柔弱的,但它可以冲跨或淹没一切比它坚强的东西。可见,守柔居弱胜过自逞刚强。
然而,老子又遗憾的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仅仅懂得大道理还是不够的,要能够落实到行动上才行。示弱不如逞强来得痛快,甚至还有可能带来屈辱,比如,韩信未出道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所以,老子借圣人之语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能承受国家的屈辱,才配称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祸殃,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比如勾践、刘邦、吕后等等,都能忍辱负重;反之,项羽不能受辱,只一败就失了天下。
以老子守柔居弱的生存之道,再结合《周易》乾卦《象传》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了中国人刚柔相济的处世智慧和外柔内刚的坚韧品格。
④以其道得之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人人皆想求富贵,但如果这富贵不是通过正道所得,是留不住的;人人都不喜欢贫贱,但如果不通过正道,这贫贱也是无法摆脱的。
很多年轻人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父母总会谆谆教诲,要走正道,莫走邪路。
插图丨但是,从前的日子很慢,如袅袅的炊烟,慢慢升腾;现在的生活很急,急得让人火急火燎、心浮气躁。年轻人如果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搞不好会误入歧途。
爱走捷径的情况古已有之。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道德经》)。大道平直坦荡,然而总有人喜欢走捷径。走捷径不可怕,可怕的是若把歪门邪道当成了捷径,这就极其危险了。如果说成功有捷径的话,走正道就是唯一的捷径。
李书福说,“企业和人一样,走正道才能创大业。一个浩然正气的人,加上认真学习、刻苦历练、发奋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我认为:所谓走正道,首先就是要坚守道德底线。堂堂正正做人,诚实守信,不急功近利,不耍小聪明,稳扎稳打,脚踏实地,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其次,不踩规矩红线。规规矩矩做事,不走歪门邪道,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绝不能坏了规矩”。规矩是什么?规矩就是工作纪律、办事规则、社会习俗、管理制度等等。再次,不碰法律高压线。老老实实经营。这个无需多言。
只有合于正道的成功,才是没有后遗症的成功。如此才能做到《增广贤文》上所说的,“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而且,孔子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以不正当的手段所取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如同天上的浮云,终将散去。
⑤己欲立而立人
现在很多企业将“帮助客户成功”罗列为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早在年前,孔子就教导人们,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儒商祖师子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企业家,他问孔子,广施德惠、周济大众算仁吗?子贡作为一个商人,非常直观地认为,将赚来的财富分给大家就是仁了。孔子说这简直是连尧舜都做不到的圣人,仁就是,你想立业就要帮助别人立业,你想发达就要帮助别人发达。以己作比,推己及人,也是达成仁的方法。
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我们今天“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思想根源。企业不仅要为客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还要帮助客户成功。帮助客户成功,帮助伙伴成功,帮助同事成功,帮助大众成功,自己才能成功。这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很多人认为,把产品卖给客户,并提供服务支持,企业的使命就算完成了。著名管理咨询师拉姆·查兰认为:“不要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