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度才能成事,才能长久保持事物发展的较好状态。如果失去恰当的度,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会误事、就会坏事。这也是从古至今贤者们的告诫!
一、儒释道论‘度’
‘儒释道’的哲学家、思想家在几千年前就已说明人不可无度。
①儒家——不可无度
儒家孔子非常重视‘度’。孔子的学生子贡就这个问题问孔子:“您认为我的同学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哪个更贤明一些呢?”孔子说:“子张做事情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些?”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
也就是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都不好。在孔子看来,做事情一定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礼仪上也是一样。
②佛家——不可无度
佛家同样强调做人要把握自己的度。宋代的法演和尚送给弟子的著名“四戒”就是:“福不可受尽;势不可使尽;好话不可说尽;规矩不可行尽。”
这是做和尚的四戒,其实也是做人、做君子的四戒。因为人如果不惜福,福一旦享受尽,祸就会来,就该受罪了;如果有权势就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就会招致反对和反抗,导致失去权力和势力;恭维的话说得过多,失去真诚,必定有被识破或被人反感的时候,反倒适得其反;定规矩是为了把事情做好,如果完全按照死规矩办事,不看具体情况,人完全成为死规矩的工具,就根本不能做好事情。
佛家是强调因重视因果转化的,这四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留有余地。
佛家在修行上强调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法,反对枯坐强修,认为如果不能把握修持的度,提升修行的境界是不可能的。佛家还有“两头俱截断,八面起清风”的说法,说的是悟禅要去掉执着是非、好坏、善恶等两端的分别心,这和中庸之道虽然有不同之处,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道家——不可无度
‘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透彻的说明了人不可无度的道理;老子说“物极必反”,这是道在事物运行中体现来的规律。
《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他认为水过于满了就会流出,所以要及时停止灌水刀刃打造得锋芒太露,就不可能长期保持它的锐利;满屋的金银财宝,没有人能做到把它长期守住。有了财富及地位后挥浪费、骄横跋扈,灾祸很可能随之而来。功业成就时,就要考虑收敛一些,不能贪恋成果。这些都是天的道。
老子教导我们做事不要追求过高过多,不要锋芒毕露,不要贪恋财富地位,不要骄横张狂,凡事一定要适可而止,这样事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这个道理在《易经》的一些卦里也有阐述。例如,“乾”,是以龙的潜藏、起飞、飞行过程来形象地讲做人做事道理的。这一卦前面五爻讲的都是怎么准备腾飞和怎么腾飞,但是最上面一爻即最后一爻,也就是上九爻,爻辞是“亢龙有悔”,其意是龙的腾飞要适度,如果过高,一旦达到顶点,就必定开始败落,追悔莫及!
对于这个道理,许多从政和经商的人在事业落入低谷尤其是败落的时候,才发现确实是至理名言。
二、如何掌控‘度’
①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
功不求盈,业不求满,花看半开时,酒饮微醉处。
可以清高,但要有宽容之心,否则就是孤傲。
可以仁慈,但要有果断之举,否则就是软弱。
可以强势,但要有所敬畏,否则就是暴戾。
有财,要懂得节俭,否则就会奢侈。
有识,要懂得谦虚,否则就是骄傲。
尊贵,要懂得谦卑,否则就是刁蛮。
②凡事有度,话不说尽,事不做绝。
聪明的人懂得,该说的时候要说,该哑的时候要哑。
睿智的人懂得,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要退。
智慧的人懂得,该显的时候要显,该藏的时候要藏。
“欲”,要持中有弃,勿执,
“求”,要尘中不染,勿贪。
“事”,要三思而行,勿慌,
“情”,要痛后而放,勿乱。
③做人要有十度
家庭要温度
工作要力度
说话要适度
交往要弧度
读书要思度
视野要宽度
理论要深度
胸襟要气度
享受要舍度
生命要厚度
三、掌度,方掌人生
追求圆满是世人的通病,在功名、利禄、权位唾手可得之时,有几个人能保持一颗知足之心把握好“度”呢?而能做到心如止水、超然物外者恐怕寥若晨星。万事万物皆有度‘度’性!如果超越这个“度”,将“自遗其咎”。
《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仔细观察探究,这人生之途无不与“度”密切关联。把握好度,为人处事有分寸、会取舍、知进退,言行有界线、交往有原则、工作有规矩,就会越过一条条绊人之索、战胜一个个拦路之虎,校正方向、少走弯路,减少迷惘、增强自信,从容自若、笑对人生。
“万事有度,无度则悲。”掌握人生的“度”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智慧!
可以说把握好‘度’就可以掌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