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道过犹不及,叩其两端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文化#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

《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

人有七情五欲,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是平和自然的,这种状态就是“中”。

在处理事务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在心理上产生反映,发生各种情绪上的变化,并且在表情、行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如果情绪适当、恰到好处,且符合当事人的身份、不违背情理、适时、适度、适宜,也就是做到“中节”,如此便达到了“和”的境界。

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要心存敬畏,无愧于心。

中和之道的“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适度。在哲学上,这又是对立与统一、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关节点”或“临界点”,“度”,越过这一界限,事物就会发生大的变化。

《论语·先进》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子罕》中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的“过犹不及”“叩其两端”都是在论“中”,谈对“度”的把握。“和”一方面是多样统一、和谐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则与“中”一样,指恰当、适度。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根本,“和”便是从于“中”的根本,达至“中和”的状态。“和”或“中和”,是人生实践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达至“中和”,便天地清宁、万物兴盛。

鬼谷子说:气度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慎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气度高远旷达的人,易流于妄自尊大放荡不羁;心思缜密的人,易流于琐碎拘泥或心机太重;性情淡泊的人,易流于孤芳自赏;自己操守严谨的人,易流于对人苛刻。

人生在世,难免有遭遇其不顺心的时候。中和之道运用在处世之道上,在于把握分寸。凡事不可不求,而又不可强求。交人要会识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