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儒家思想的影响让中华民族追求中庸之道,而袅袅升起的茶香中蕴含的闲适潇洒意味让历代中国人为之着迷。中国人热爱饮茶,自唐代陆羽著《茶经》起,饮茶习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在饮茶之余,画家、诗人们还热衷于以茶为主题吟诗作画。在《萧翼赚兰亭图》中,便真实还原了唐朝人煮茶饮茶的过程。到了宋代,饮茶成风,在文人群体中间产生了许多与茶有关的雅趣,他们时常相约斗茶,点评各自所藏好茶,分出高低。这种以茶会友的雅集场面在许多绘画作品中都能看到,例如阎立本的《斗茶图》和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然而随着政治环境和经济水平的变化,宋明时期的知识分子逐渐不再只注重“饮茶”这一过程,而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品饮之后的喻。
分茶斗茶,宋代士大夫文人生活富足,饮茶花样百出
宋代时,饮茶蔚然成风,成了全民参与的社会习俗。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平民百姓,甚至连皇帝本人都对饮茶颇为喜爱。宋徽宗以文采出名,同时也精于茶艺,著有《大观茶论》,为后世研究宋代茶文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饮茶如此流行,饮茶的方式自然也花样百出,宋朝人发明了诸多游戏以供烹茶饮茶之时取乐。譬如分茶,就是在沏茶时,沏茶人用水纹和茶沫在茶盏上形成各种图像,是一种技巧性很强、趣味性十足的游戏,有些手艺高超之人甚至能在小小的杯盏之间绘出山水云雾、花鸟虫鱼供人赏玩。
陆游在《疏山东堂昼眠》里便写到:“吾儿解原梦,为我转云团。”转云团就是在分茶时使茶中出现如云团一般的图案。多样的饮茶艺术使得宋代人越来越重视饮茶的趣味,由此还发展出斗茶的雅趣。如同斗鸡、斗蟋蟀,斗茶便是饮茶人各自把收藏的茶饼拿出来,再用花样冲泡,多人品饮,最终选出最好的茶和最高超的沏茶人。范仲淹便曾经与朋友一起斗茶,他写道:“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短短几句话,生动呈现出宋代文人雅士聚在一起斗茶的情景,闲适中透着一丝紧张,却更给饮茶文化添了数分情趣。
不止文人雅士以饮茶为乐,下层人民也将饮茶作为一种趣事。在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可以看到,画面中有人提壶备水、有人注水点茶、有人举杯品饮,旁边还有人在驻足观看,充满了市井气息。从宋朝关于茶的画作中可以看出,这些画大多以人物表现为核心,通过人物的活动来展示沏茶、品茶、饮茶的过程,而很少有什么未尽之意。宋代人饮茶,就真的只是在追求茶的真味,他们探求如何制茶、烹茶才能使茶汤更清澈、茶味更浓郁,创新各种沏茶手法和饮茶方式。在刘松年的茶画《撵茶图》中,详细描绘了宋朝繁复的喝茶用具和喝茶流程,包括磨茶饼、筛茶叶、煮泉水等,十分复杂,却体现出十足的风流。
醉心隐逸,明代文人地位不显,饮茶成心境之鉴
明代人对于饮茶也十分热衷,才子唐寅为了能够喝上好茶甚至还斥巨资买下一座山,并为之赋诗一首。
“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候自嘉。”
明代以茶作为主题的画作也有很多,但不同于宋代对于“茶”本身的注重,明代茶画的焦点更多放了“人”上,画面也不再仅仅罗列烹茶、饮茶的过程,而是以山水为背景,以人饮茶为点缀,体现文人志士对闲适生活的憧憬和对隐逸山林的向往。朱元璋的儿子朱权著有《茶谱》,他在其中写道:“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可见,明代人饮茶已经超越了饮茶本身,而是以饮茶来作为自身的象征,体现知识分子的志趣和内在精神追求。
四大才子之首的唐寅唐伯虎素来行事恣意,不拘小节,也因此不堪社会现实,只能“隐去”。他绘有《品茶图》,画面上铺陈开崇山峻岭,树林掩映之下有数间草屋,草屋的主人正伏案读书,旁边有童子蹲在炉子前面烹茶,以供主人闲暇时饮用。但这幅画的中心意思并不在于体现饮茶,而是为了表现唐寅怀才不遇,想要远离世事纷扰的愿望。
除此之外,他还著有一幅《事茗图》,画中翠峰如黛,一道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之上飞流直下,山谷间有淙淙小溪轻快流过,参天古松下的茅舍内,一人煮泉烹茶,一人倾身等待。屋外还有小桥流水,一名老翁倚着拐杖缓缓行来,抱着琴的侍童紧随其后,似乎是应邀前来品茗。这样一幅画卷似乎十分和谐美好,闲适悠然,但唐寅题词一首,将自己的心事表露无遗,表达出作者胸怀大志却无人赏识,平时只能无所事事,借着饮茶来平复自己的内心,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日常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的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文徵明出生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希望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实现人生理想。但现实并不因理想高远就对人网开一面,文徵明十度应试,十度落举,直到五十四岁,才被举荐入京为官,但很快,他便看尽了官场险恶,毅然辞官返乡,隐居家乡,潜心诗书。他的画作也多风格清雅精致,代表着逃离社会纷争、隐于艺术创作世界的文人心态。
文徵明的《品茶图》中,他与友人对面坐于山间草堂之中,这草堂便是文徵明与友人时常相聚的茶舍。在明朝的茶画之中,茶舍这个意象经常出现,且大多位于山林之中。这是因为茶舍通常是文人相聚论诗饮茶的重要地点,是文人入世的象征,将茶舍置于清幽娴雅的山林之间,既体现出明代文人远遁山林而不得的无奈,又能很好地表明文人们对于隐居的美好向往。
由饮至隐,宋明茶画映射出两个朝代的相异之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宋明茶画的差异呢?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政治环境的变化。宋代建国伊始,便实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士大夫文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且人数众多,在社会上有重要的话语权,因此也主导了宋代的文化走向。此外,当时的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形势大好,文人的俸禄很高,让文人能够过上精致优雅的生活,维护自身的高雅情趣,也为茶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一来,知识分子就能心无旁骛地进行饮茶活动,沉浸在饮茶带来的美好闲适之中。文人雅士物质丰富、精神富足,根据这种闲适生活创造出来的茶画自然少有话外之音。
相对而言,明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就恶劣很多。明太祖朱元璋农民起家,对文人缺乏尊重,明朝建立之初,他便强令要求有才华的文人都入世为官,辅佐明朝大业,不允许他们避世隐居,否则以有罪论处,且一罪便殃及全家。同时,朱元璋还在学校树碑刻石,严禁学校里的师生议论政事,要求他们只读四书五经,严格控制文人们的思想。皇位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上,朝廷对文人的统治更为严苛。随着时间发展,明朝宦官专权,党派林立,朝堂上争斗不断,政治环境险恶,对文化方面也采取了各种高压政策,文人在明朝的地位愈发低下,很多人开始视官场如畏途,带着避世心理躲进书斋茶舍,以侍弄花草、烹茶饮茗为乐趣,寄情山水,期望有朝一日能够隐居泉林。
此外,宋明两代制茶工艺和饮茶习惯的不同也是茶画内容的改变的一个原因。宋代制茶为饼,以点茶法冲泡茶饮,茶液表面泡沫丰富,呈乳状。斗茶便是斗茶叶泡沫的丰富程度和泡沫形成的形状,因此常是多人聚饮。而明朝“改团为散”,饮茶方式与如今平常家庭喝茶类似,十分简单易行,文人可以坐斋独饮,也可三两好友对坐品茗,呈现在画中,更显隐逸之感。
结语
茶画,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文人墨客以茶画来展现斗茶饮宴的欢乐场面,也以茶画来表现怀才不遇的凄苦和淡泊隐逸的心境。宋明两代在饮茶方面都蔚然成风,但两朝文人雅士所绘茶画却各有千秋,主题大为不同。这既是因为宋代与明代政治环境不同:宋代对文人的尊敬几乎达到历史顶峰,宋太祖赵匡胤甚至还制定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明朝文人地位则低至谷底,生活苦不堪言。也是因为两个朝代经济实力的不同:宋朝经济繁荣,比起汉唐来不遑多让,当时的经济总量能占到全球的60%,因此从不拖欠文人俸禄;明朝却因为元朝末年留下的烂摊子,经济实力不如宋朝,文人待遇自然也提不上去。
由此可见,一个朝代文学领域的特色如何,与当朝政治经济的联系极为紧密。
参考文献:
《剑南诗稿》
《长物志》
《明史》
《宋史·唐寅传》
《范仲淹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