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阴阳和谐,万事万物才能生存发展

《道德经》第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背负着阴,怀抱着阳,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和谐状态。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和合而生。

一般来说,凡是属于阳的,都是剧烈运动着、外向、上升、温热、明亮,具有阳刚之气;凡是属于阴的,相对静止、内敛、下降、寒冷、晦暗,具有阴柔之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阳气就好,阴气就不好,而是各有各的特性和作用。

在一个物体内部,也存在阴阳二气。阴阳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二者相互独立存在而又不可分割。对立就是相对独立,相互排斥;统一就是融合为一体。阴阳相合而成和气,和谐共处,事物才能生存发展,万物就是如此繁衍不绝,生生不息。

老子不仅指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本质特征,而且还指出了阴阳之间的理想状态是二者平衡和谐。天地万物之所以生成与存在,就是因为阴阳相互激荡,相互调和,最后达到平衡和谐状态的结果。

儒家也认为,和谐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谐是天地运行的基本法则,是通达之道,是天下人所遵从的原则。达中和的状态,天地各在其位,各行其道,各得其所,各尽其性,万事万物就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其实,比老子、孔子早多年前,周太史伯阳父就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和谐是指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同是指同样事物的叠加。和谐则万物可以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

和谐,是事物的各方面的协调、均衡、合拍、统一,是一种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

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和”文化,和谐包括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的自身和谐。

自然和谐,万物才能生长,人类才能生存。假如自然不和谐,天崩地裂、海啸地震、大旱不雨、洪水横流,就会五谷不生,六畜不长,人类就无法生存。

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人与自然共生,不去破坏自然,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自然才能给人类提供生存环境。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人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古人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人与人和谐,就很少产生矛盾,不会互相残杀,处处有战争,时时有恐怖,把地球搞得危机四伏,变成不适于人生存的地方。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和“和为贵”的处事观。

人自身和谐,就一个人身体健康,没有心理疾病,心灵平和淡定,身心安然。这样,人与人、人与自然才能和平相处。如果满腹戾气,就会发泄,其他的人或物就会遭殃。

和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王公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只有和气为人,才合乎大道的规律要求,合乎大德。

一个家庭,“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种庄稼,最好“和风顺畅”“风调雨顺”;发展事业,组织内部的成员要“和衷共济”;管理政事,要做到“政通人和”;处理国际关系,要“协和万邦”;人与人相处,要求“和以处众”;身体健康,要六脉调和。

老子阐明了阴阳和合而生的观点之后,接着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世上事物有损必有益,有益必有损。

“损而益之”,就是不足了就要进行必要的补充;“益之而损”,就是太过强势了就要折损它。二者都是打破了平衡和谐,就要进行内部调节,使它保持与对立面的平衡和谐。

老子这种阴阳平衡观点,具体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切忌强势,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要懂得分寸,不过分追求盈满,要适可而止。

老子说,“强梁入者,不得其死。”太过于强横凌厉的人,最终不得善终。

老子认为,保持平衡和谐,就要守柔守弱,自处低微,“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人们所厌恶“孤单”“寡和”“不圆满”,而王公却用它们作为自己的称号,就是要警示自己不要太过于自满。

老子告诫我们,做人要重和谐,不逞强,不霸道,这样才能少树敌,对人生才有极大的裨益。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