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6010307.html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成功忽悠颜回,给颜回洗脑后,这次是儒家的人物主动向现在已经代表道家的孔子请教出使的问题。前面是讲给国君进言,用儒家的法子行不通,这次是讲出使,叶公子高也是儒家的人。叶公子高,楚国人,名诸梁,字子高。其它自己可了解。翻译加简评。叶公子高将出使于齐国。也来问仲尼了。楚王让诸梁出使很重视。齐国对待使者,总是外表恭敬而内心怠慢,一般的老百姓都难以说动,说服,何况这些诸侯呢?我很是担心啊。齐国也是礼仪比较重的。先来上一句齐国外恭敬而内心怠慢,先表明庄子对齐国名实不符的不屑。庄子让叶公子高说这话的重点在于描述叶公子高患得患失的心态。前怕狼后怕虎的。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叶公又说了,夫子常常和诸梁我说,事情有大有小,减少不道可以让事情圆满。寡,使减少的意思。(大家不要以为我的这些个别词语的解释都是信口说的,我虽然不大引用各种注解,但也都是参考了一些注解,一般我特地解释的,都是和古今注解不一样的,是我结合文意思索的结果)。事若不成的话,则必然是因为人道之患(所以要减少不道),事若成,则必然有阴阳之患。无论成还是不成都能无后患之忧的,只有有德的人能做到啊。这是叶公引用孔子常告诉他的话。先要明白两点。其一孔子代表道家。其二对话中的道和德是道家的。事不成有人道之患好理解。必然受到楚王的制裁。来自人的祸患。那么,阴阳之患是什么呢,而且还是事情成了?这里要明白,叶公代表儒家,在孔子看来都是不道的。不遵循大道的。所以事成不成都有祸患。只有道家的大道做事才是完美的。这就是庄子的意思。因此,这个阴阳之患是说事情成功了后,还有楚王称赞所带来的祸患,也有因为成功遭小人非议所带来的祸患。我为何这样说呢。事情成功了,楚王表扬叶公了,叶公稍微应对不慎,就可能招来楚王的猜忌,好事变成了坏事。这是阳患。阴患就是遭小人的非议甚至排挤。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叶公继续说自己的难处,不说不行啊,庄子是导演,让他这样说的。总之就是要把儒家搞得可怜兮兮的,左右为难。叶公说,我每天都吃粗粮而不精美的食物(这是怕落下口舌啊,事情没成功,还有说辞,自己吃不好睡不好,食不甘味的,辗转反侧的,已经尽力了。若是吃好喝好,就落下口舌之患,让你去出使,你却是旅游去了)爨窜音,炊,烹饪食物。吃的喝的都是青菜萝卜象无欲清修的人吃的一样。今天我早晨刚接到使命晚上就得饮冰,我心急如焚啊。(喝冰水降低内心的急躁,庄子这笔墨,太不地道。)我这事情还没有做到就已经有阴阳之患了啊。(外面冷汗频出,内里心急如焚,这是这里阴阳之患的意思,这是事情没有成的阴阳之患,)事若不成,则还有人道之患就来了。作为臣子的我啊实在不知道如何担任这项使命了,夫子你有什么建议快点告诉我吧。庄子花了很多笔墨去描写叶公的难处。目的只有一个,儒家就是这样的啊,事情还没办呢,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了。患得患失,纠结于名利,荣辱的判断。分明是在嘲笑儒家。但也没忘这个时候向道家的孔子请教。那就来看看庄子这个大导演是如何安排孔子教育叶公的吧。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翻译:仲尼说了,这个天下啊有两个大原则不可违背。其中一个就是命,命是说天。天命和天性是一回事。所以这里的命若是说人,就是性。其二义也。义就是对人而言的,是人事的道理。戒,后面阐释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就叫做大戒。这就好比现在所说的公理,定理,天下的人和事都遵循这个公理原理的意思。所以可翻译成原则。其实就是一个天性,一个人道。人道也是根据天道而来的。子之爱亲就是天性。子之爱亲只是一个方面,用这个子之爱亲的道理来让人理解天性。不可解于心。意思是不可脱于心。解现代常和放连用,解放就是脱离的意思。换言之就是是人心中固有的东西,脱离不了的。臣之事君,就是人间的道义,无论到了哪里都有君王,都有一个领导。简评:孔子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在一步步的走向道家的观点。道家就主张天性的。虽然说的是人事,但不是儒家的理论,这是需要明白的。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翻译:孔子说了,所以啊事其亲者,无论选择在哪里都能使得父母安心,就是至孝。事其君者,无论出现什么事都能让君主安心,就是至忠。自己对待自己内心的人,哀乐不容易表现于他人之前,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若天性一样)这是至德。作为人臣,固然有些事情是无法选择的,做事情的时候忘掉自身的荣辱,何至于能悦生而恶死呢!按照我这样做就可以了。简评:孔子由讲人之天性而推论出人无需患得患失,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以天性行事,则就能做到安之若素。而那两大戒就是属于天性的东西,而不是儒家义理。这是要分得清的地方。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翻译:(孔子继续说,还用听来的话作论据,当然,这个听来的话可能被当时认同,很有道理,所以也有说服力。现在的文章经常引用名人的话以增加说服力。)靡,混乱散乱之义,这里庄子可能用引申混在一起之义。这句话意思是一般两个相交很亲近的话,则必然是以相互关联来表示信任。比如政治上联姻,比如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通有无吧。若是两国相交疏远些,则必须尽量以言语沟通。言语沟通就要有人传言,两国国君不可能亲自面谈,不像现在可以打电话了。则这个传言啊,带话啊,有两种情况,那就是和两国国君的喜怒有关。有喜怒之情,自然会影响所传话的真正意思,所以是很难的。喜则多溢美之词,怒则多溢恶之辞。无论溢美之词还是溢恶之辞,都是属于妄情之辞,有妄情之辞,则就无法产生信任,倒霉的只有传言的,递话的,带话的。简评:这段话的重点在传言在两国互信中的作用,以及对传言者的影响。核心就在于妄情,有溢美之词,溢恶之辞。以妄情代替天性,自然之性,就会倒霉。依然再说道家之道对外交的美。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翻译:(全,是道家的,而且道家认为也只有道才能全。事实也是如此。人之言,之所以不全,就是有好恶之心,妄情之念。法言,就像现在说的俗话,常言,谚语)孔子总结说了,所以言语之法,在于传其真意,真情,而不是虚假宣传,搞噱头,或捧或杀,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很周全了。(可以理解喜为阳,怒为阴。成玄英此解也是,我阴符经也解释过)那些拼力量讲技巧的,开始很欢喜,没费多大力就胜了。好比扳手腕,作弊取胜的一样。但也常常以怒而死。因为技巧用习惯了,人舒坦生活好的时候也会讲奇巧注重奇巧。奇巧总要返于正,返之时,也是怒之时。饮酒的时候讲究礼节,开始都处理的很好,但到了一定程度就开始乱了。到最后喝多了,杯盘狼藉,各个东歪西倒的。(孔子之意就是说不要这些花里胡哨的形式,要讲全,正才能全,只有全才能始终如一)啥事都是这样的啊,开始于宽容,则终于鄙视(齐国接待使者就是外谅内鄙)。若是从一开始就简单素朴,那么成事到了最后必将是巨大的,很成功的。(我为何最后一句这样翻译呢,因为前面用的卒,是贬义,到了最后一句用毕。显然语义转换了,不能再跟前面的解说一样了)简评:道家求全,才能始终如一,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不能搞奇巧淫技一类的。要注重简单素朴的道理,遵循事情的本来。而不是象传言者那样添油加醋的。三人成虎了。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勃然于是并生心厉。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翻译阐释:言就像风波一样。风吹则水有波动。人言则容易心动。所以这样进行下去,言语下去,实际上丧失了原则。大戒。风吹水波易于动,丧失大戒还实行则容易陷入危险。所以,喜怒就没了根据原则了,花言巧语也就偏离了真正的辞意。(人心没有定,则容易为外物所扰,尤其是被言辞所乱),这里的孔子哪里还有一丝一毫儒家的面目,只有一个名了!这是庄子大导演的心思。啥心思呢,孔子是儒家的名而已,但却可以行道家之实,暗暗告诉人们不要被名所束缚。继续翻译,野兽处于死地,哀嚎之音已经超出本常,野兽之气息勃然喷发,则其心也必然有戾气所生。(言外之意还是言辞影响心之动静,犹如风波之理。)这个剋核辞,总觉得象现在某个方言俗语,一时想不起来了。逼迫的意思。俗话常形容一个人太kegen了,不知哪俩字。逼迫太厉害,则气息就会大变,从而影响心也有不正常的很恐怖的念头来对应,但这个时候还往往不知这是什么原因。不知原因,自然也就不知道结果了。谁又能知道其结果如何呢!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所以常言道,或者言语之法,都可以,不影响大局。不要迁改辞令,也不要勉强他人,超过了那个度都是多余的增加。迁改辞令或者勉强他人都是很危险的事。(又回到了叶公出使的话题上,照应开始。)完美的成功结果都很长久,若是恶成不完美的成事,想改都来不及,岂能不谨慎呢!而且那些以物来扰心的,(比如风波之理,风为物,波为心之波动,言外物容易使得心波动。)这个托字,有些拿架子端架子的意思,就是装的意思。装不了多久就没办法了,(乘物就是拿着物来装门面,反而扰乱了内心)而开始养中了。这就算抓到根本了。(养中首次出现,前面我阐释养生主的时候,养生的真正意思就是养道,这里,中就是道的意思。是道家的道,不是儒家的中庸,郭象成玄英解释为中庸,是不对的。但理是通的。我之所以说他们不对,是因为他们还以为孔子代表的是儒家,连这个都没分得清晰)何作为报也,是说叶公出使齐国,不用迁令也不用劝成!不如用致命之法。致命的意思是致力于本性的意思。也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致于本性,这样很难吗?总结,全段话以叶公出使齐国,心神不定,焦躁不安,患得患失为引论,一步步论述道家如何对待出使的事情。那就是全齐天性,归于本真,这样才能获得圆满,而不是用儒家的办法,无论事情成功与否都不能得以全。也是庄子这个大导演的安排,让儒家的叶公去主动请教已经是道家的孔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