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的中庸思想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诈骗曝光 http://www.xxzywj.com/index.html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段话可以说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一个体现,它大概的意思是:

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才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不过于粗野也不太过虚浮,质朴无华的同时不失一定的文采。一个人能做到表里如一、彬彬有礼、不卑不亢、恰如其分,那就算得上是正人君子了。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只有达到两者中间的一种中和的状态,才是君子该有的表现。就像一个人,说话写文章过于朴实没有丝毫文辞的修饰甚至夹杂着一些乡村野语,这样的人就会显得粗野;反过来一个人说话写文章文采斐然,满篇都是修辞典故但却几乎没有人看得懂,让人不知所云,这样的文风就显得虚浮不切实际。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说话写文章平白如话能让人看懂,也会加以一定的修辞,让文章更加生动而不乏文采。做人跟写文章是一个道理,写文章要文质结合,做人也要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一个君子对待他人的态度一定是不卑不亢、恰如其分的。他不会对待某些人桀骜不驯,对待另一些人则卑躬屈膝,更不会前倨后恭、见风使舵。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篇)

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他们两个人,谁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子贡说:“颛孙师这个人有些过分,卜商这个人有些赶不上。”

子贡于是追问:“这样说来,颛孙师要更好一些,对吗?”

孔子回答:“过分和赶不上是一样道理的,都是不好的啊!”

前面已经说过,孔子认为过和不及都不是理想的状态。理想的状态是中庸,也就是无过无不及。北宋的二程(程颐、程颢)两兄弟认为中庸就是不偏不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后来的朱熹在他的《中庸章句》里对这种说法做了说明——“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这都说明了,要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那要怎样才能做到中庸呢?首先你要先明白什么是过,什么是不及。明白了过和不及这两种状态是怎么样的,你才能去寻找什么才是中庸,什么才是最好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把握住了两个极端,我们才能寻找到中间的平衡点。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喜怒哀乐这些情绪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中。情绪表现出来了而且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我们称之为和。中是天底下最为根本的状态,和是天底下共同遵守的法则。达到了中和的状态,天地万物就会各安其位,生长发育了。

这里也是强调了一种中和的状态。在我们还没有表现出明显情绪的时候,那种状态叫作中。但人总是会有情绪的,当我们的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又不能过少和过度。我们高兴的时候不可能一脸冷漠,但高兴过了头往往容易乐极生悲。生气也是一样的道理,怒气不发出来会憋坏身体,生气过了头同样伤身。哀伤过了头容易抑郁,开心过了头可能变成癫狂,这些都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度,中庸也就是对度的一个把握。它可能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不要走极端,过和不及都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我们要用一种中正平和的心态,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在生活中做一个温和谦逊、文质彬彬的君子,这也许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启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