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斗鸡文也能丢官浅谈古人的中庸之道

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从小就才气逼人。六岁作文章,十六岁应试及第,被授职朝散郎,虽然官职不大,但他的名气在当时却是大的吓人,几乎无人不晓,特别是写了《滕王阁序》之后,更是名满天下。唐高宗非常欣赏他,特意推荐他到沛王府第,充当李贤的谋士和老师。当时唐宫盛行斗鸡,沛王也不例外。有次沛王和英王李显的鸡又斗上,为了讨好沛王,王勃就写了篇《檄英王鸡》的娱乐文章。不料这篇文章被唐高宗看到了,高宗大怒:“本以为他是个奇才。竟然用庄重的文体写这样无聊的文章!二王斗鸡,作臣子本该劝诫。且明为檄鸡,实则搬弄二王间的是非。”于是高宗下令,免去王勃官职,逐出王府。后来就有人评价说,如若不是王勃年少轻狂,忖才傲物。凭他才华,决不会仕途多桀,最后落水而亡。身处社会,他完全不懂隐藏锋芒,更不懂中庸之道。虽然后人说的有道理,但什么是“中庸之道”呢?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会在社会中合理避险,全身而退吗?现在的人,只要一提起中庸思想,第一反应就是:“中庸”之人就是一昧和稀泥,无原则,是圆滑世故的老狐狸。但真正的中庸之道是这样吗?中庸在儒家学说中是一种很高明的境界,它的内涵实质是要求我们认识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对任何事物都持谨慎与理智的态度,不盲从,不躁动,凡事要适可而止。朱熹对中庸的解释是:“中者,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在《论语.雍也》中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从这可以看出,中庸之道其实是让我们遵从一种高尚的品德,并付之实践。儒家的中庸是指做事适宜,行事符合“礼义”。“礼”就是规范哪些是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义”就是行事的规则,是在“礼”的基础上做出规范的动作。“礼义”合起来就是明白哪些是能够做的,并且明确应该如何去做。行礼义的目的是为让大家有序地去生活,做到人人懂礼,行仁义。所以,中庸的宗旨就是使自己的行为适宜,符合实用,也就是合符礼”。以人的内在要求如人性,本心等为基础价值观,在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道”。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条件下,得到最适宜、最恰到好处的表现。“中道”即人道,人道即仁道。仁道是符合人性的,谁也不应该去违反,都应该照着去做,并且经常坚持做下去,所谓,“庸者,常也。”要真正明白中庸之道,就要懂得它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慎独自修。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慎思慎行。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二是忠恕宽容。这是要求我们在行事过程中,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忠诚宽恕之心去感化别人。三是至诚尽性。这个非常重要,就是要怀有一颗至诚的心去行事。“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无论一个人的理想抱负有多大,“修身齐家”也好,“治国平天下”也好,首先必须要有诚实的心态,这也是古人所讲的“欲诚其意,先正其心”。明白了这几点,还要知道如何把它们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这,中庸又给了三个核心理念:一是过犹不及。在为人处事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做过了头,结果就会适得其反。事缓则圆,只有从全局考虑,不慌不急,事情就会得到圆满解决。二是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处事要理性地分析事情的两个方面,不要最好的,也不要最差的,采纳适中的方法来处理。现在有很多人做事激进,一味贪大求全,结果往往达不到目的。三是通权达变。这个就是教我们做事要学会变通,在条件有变的情况下,要顺应变化,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知道,事情是经常会变化的,我们不能以固定的模式来“以不变应万变”。所以,“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之道”,它是一种伦理学说,一种思想方法。它强调的是以内心的“中”结合外在的“庸”,去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中”的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不及,恰到好处。一个人,只有合理地运用中庸之道,才能做到内外协调,保持平衡,不走极端。从一个人的中庸状态,也可以大致推算出他的人生。“中、庸”双全者,肯定是个有智有才、福寿双全的人。这种人清净而又强大,对世间微妙了然于胸,豁达谨慎,通常是人生赢家。不中不庸者:这种人既无见识又无行动,从来不会主动地去想一件事,也不会去认真做一件事,属于社会寄生虫一类。中而不庸者:这种人容易好高骛远,想得多,做的少。他可能有若干个想法,但真正做起来,一件事也会做不好。属于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种人很危险,做事基本是干一个砸一个,如果机缘不好,很容易变成不中不庸之人。不中而庸者:这种人很实在。可能没有很高的追求,但是做事踏实稳重。他不会讲很多的大道理,但只要交待好了他干的事,他一定会去认真地完成。这种人在外人看来,可能忠厚老实,没有多大出息,但他们属于厚积薄发性。因为他们每一步都走得很稳,所以这种人往往会走得更远,笑到最后。事物一直在变,人生状态也会经常改变。只有懂得了“中庸之道”,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找到一条恰到好处,适合自己的路。这样,生活之路才会越走越顺。我们谁也不知道我们的将来会怎样,但只要懂得了中庸之道”,起码不会像王勃似的,把到手了的一把好牌也打得稀巴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