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确实更加适合在盛世治国。在乱世之中,讲求“中庸”的儒家思想就稍显温吞,孔子的“中庸”思想虽然高明,但是在强调“速度”与“效益”的乱世,就不太符合各势力统治者的“需求”。为什么?因为乱世的核心词汇是“竞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从来不是“保守主义”的拥护者,他们不是讲求一层不变的学派,只是为求稳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变”得比较慢而已,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汇来形容他们“改”的速度,用“改良派”来称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们,可能更合适。其实,“变”得慢按理来说也没啥太大问题,问题就在于,乱世之中的“变得慢”,就和“退步”的效果一样。以“竞争”为主旋律的乱世,能够最后称霸的,大概率是那个改革最快、实力提升最快的势力集团。举个例子,有人在“跑”,有人在“走”,都是向前,对于“跑”的人来说,“走”得太满,就和“退步”的差别不大。竞争年代,不要和自己比,要和竞争对手比。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中庸”思想,实则就比较反对“偏激”的“好大喜功”,一飞冲天虽然立竿见影,但“豆腐渣”工程概率较大,高楼建得快,坍塌得也快,输赢还得长远来看。一时的胜局,可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真正的赢家,大概率是稳中求进的那一位。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带有中庸特色,在“改”这件事情上,并不激烈,不太符合乱世之大刀阔斧的改革需求,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作为安邦的砝码,却不能成为乱世赢家”也有其合理性。1、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家的“中庸特色”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能在几千年来成为我国主流治国思想,这不能说是绝对的巧合,其中有儒家思想的“实力”。儒家作为一个学派,其创始人是孔子,而孔子一生中有许多经典的学说,其中“中庸”思想,让后世受益无穷,而中庸思想赋予儒家学派的特色,则一定程度注定儒家思想更加适合在盛世中作为“安邦砝码”。孔子的中庸,强调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说得通俗些,就是做事不能太过,但是做事也不能太应付、太含糊。恰到好处,才能长盛。只是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之中庸虽然强调适度,但绝对不是对外在规范的保守遵从,孔子还强调灵活性。或者说得更具体一些,孔子虽然强调适度,但是这个能够称为中庸的“度”在哪里,许多时候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它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世事无常。另外,孔子的中庸绝对不是讲求盲目折中的“调和”,这本身在追求中庸的态度上,就属于对“折中”的一种盲目执着,这是不合适的,亦是趋于孔子所厌弃之“乡愿”的行为。也就是说,孔子的中庸,讲求灵活性和原则性,即要讲求大是大非的原则,也要懂得灵活去变通。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中庸思想更是让后世儒家散发着一股“中庸”特色,这中庸特色,便一定程度注定其不适合乱世,更适合盛世。2、儒家思想---乱世中的“小透明”,盛世中的“安邦砝码”“乱世”这个范围有些大,不好议论,我们这里就回到孔子所处的年代,再延长一下,用“春秋战国”这个典型的乱世年代,来议论一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乱世中的“短板”吧。首先,我们知道,以春秋战国为代表的乱世,上演着惊心动魄的“诸侯争霸”。诸侯争霸的刀光剑影之间,我们可以更多可以看到两个字-----“竞争”,而“竞争”的背后,我们又能看到两个字“改革”。从历史史书上我们知道,群雄争霸的最后王者,是改革最激烈,也相对来说改革最绝对的“秦国”,而秦国以法家思想为其主流治国思想。就秦国的发展来看,当年辅佐秦孝公的商鞅,一上来就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对秦国户籍、爵位、土地政策、税收,甚至是民风民俗等,都做了相对较大的改革,并且以重罚轻赏的严苛法令作为执行保障。而在经济上,他更是提倡抑制商业发展,奖励耕战,鼓励农耕,让秦国迅速富裕起来。后世的秦始皇,更是在李斯等人的帮助之下,一统江山,成为千古一帝。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相对典型的改革派,他们提倡激烈改革,往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国力。只是方式太激进,“后遗症”也相当严重。法家虽然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是法家相对极端且激烈的改革思想,也让秦王朝秦二世而亡,叫人唏嘘。从秦国的崛起,到秦二世而亡,我们看到大刀阔斧之改革带来的巨大成效,也看到极速崛起背后的“后遗症”。乱世的主旋律是“竞争”,要赢不仅得“进步”,还需要“飞速进步”,这个时候,以激烈改革为主旋律的法家,就显得格外如鱼得水。这就意味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显得有些个温吞了。要知道儒家之中庸强调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下,讲求适度。而法家的“大刀阔斧”,无疑是偏激的。儒家的着眼点相对比较长远,这也是它的高明之处,即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寻求长久发展之道,这也是它在乱世之下显得格格不入的原因所在。所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因为散发着“中庸”气质,并不适合在以“竞争”为主旋律的乱世中发展。所以,说儒家思想在乱世中属“小透明”,也不为过。人类历史长河中,乱世虽然时不时会出现,但是绝大部分时间,时局大抵是太平的,因为人类本就不属于好斗的生物。乱世里的斗争,最终的目的,也是在寻求和平。而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实则就是如何尽可能延续“太平盛世”。太平盛世要想“长寿”,也是需要“改”的,但是不能改得太激烈,所以盛世之中的治国思想,是不会带有法家的激烈改革特色的。而散发中庸特点的儒家思想,就比较适合作为盛世的指导思想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强调“过犹不及”,“不改”属墨守成规,往往“不及”,“改得太过”又太激烈,反而会起反效果。所以,儒家也是强调“改”的,只是在“改”时要有原则性和灵活性,即不要完全抛弃过去,而是参考过去之得失,结合当前环境,进行灵活的“改良”和“改进”,要把握一个“度”。所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盛世的治国砝码,也并非“言过其实”。(多说一句:奈何学说是好学说,观点是好观点,但以中庸名义做改良之事的,最终还是人,人的主观性,往往会让“度”的把握有失偏颇,于是盛世也总有走到尽头的时候,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有缘我们下次再议。)3、总结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因为乱世的主旋律是“竞争”,想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那么在大家都在“跑”的时候,就要“跑”在前头。如何遥遥领先?在改造中提升。也就是说,乱世之下,要想成为最后的赢家,大刀阔斧的改革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但是成功容易,“抚育”成功果实就比较难了,这个时候,大刀阔斧改革之下的弊端就会渐渐显露。比如秦国虽然凭借改革跻身强国,甚至后来秦始皇统一统天下,但秦王朝的政权维系时间却比较短,这也展现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虽然立竿见影,适合乱世,却并不能在乱世之后,更好延续盛世。儒家就不一样了,儒家之孔子强调“中庸”,中庸讲求在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情况下适度而为,这种感觉趋于“改良”,而并非“改革”。“改良”在乱世之中,显然太温吞,所以儒家在乱世基本属于“小透明”,但是“改良”在盛世之中,确实十分奏效的,因此儒家在盛世之中便大放光彩。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喜欢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