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园语解说85朱陆诗水乳羲之字掩文

白驳风那里治得最好 http://www.jk100f.com/

嘯園叢書

澄怀园语卷之四

桐城张廷玉砚斋

朱文公《与徐赓载书》曰:

“放翁诗,读之爽然,

近代惟见此人,为有诗人之风致。

如此篇,初不见其著意用力处,

而语意超然,自是不凡。

近报又已去国,不知所坐何事?

恐只是不合做此好诗,

罚令不得做好官也。”

放翁诗为考亭所推重如此,

予尝读考亭诗,

大雅从容,温柔敦厚,

不事雕饰,蕴藉天然,

字字从性情中来,

是以与放翁有水乳之合。

世人但知陆诗之妙,

而不知朱诗之妙,

岂非所谓“逸少文章字掩将”耶!

谜语,是供人猜测的隐语,里面暗射事物或文字,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比如:

“宝玉不知何处去,

林妹玉体瘦半身。”(打一字)

这个谜语,巧妙利用了四大名著之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个主要人物的姓名:贾宝玉和林黛玉。

贾宝玉这个人最后去哪儿了?高鹗写的结局是出家为僧了,但是作家刘心武分析结论是穷困潦倒,流落街头。贾宝玉的那块宝玉后来跑哪儿去了呢?曹雪芹的原意估计没人知道,高鹗写的是被僧道收回,等贾宝玉有难时,前来救命;周汝昌分析,那块宝玉意外丢失,又意外被甄宝玉所得,后来意外送回。

林黛玉瘦吗?她吃不好,睡不香,常年服药,心事重重,“行动如弱柳扶风”,当然是瘦的。

谜语常常语意双关。这个谜语的谜面意思是说,贾宝玉或宝玉的“宝”字中的“玉”字,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没有了,只剩一个宝盖头;林妹妹林黛玉的这个“林”字,就像她美丽的身体瘦得只剩下半边,就是一个“木”字了。

谜目提示打一字,就是宝盖头加一个“木”字。谜底就是“宋”字。您猜对了吗?当然这是个很容易猜中的谜语。

当然,这里的“宝”字,用的是简化字,而不是繁体字。如果让只识繁体字的古人猜,估计是猜不出来的。但谜底的这个“宋”字,可不是简化的字,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字形,别看它笔画不多,却不是个简单的字,与它相关的词语,内容丰富着呢!

字典中的“宋”字,标为会意字,从宀从木,表示房屋周围有树木,本义为定居。《说文》中记载,宋,居也。段玉裁注:“此义未见经传,名子者不以国,而鲁定公名宋,则必取其本义也。”大意是说,宋字定居的意义,在经传古籍中并没有看到。《礼记》中说:“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长辈给孩子取名字不能用国名,然而鲁定公,姬姓,名宋,那么必定是选取宋字的原本意义,也就是定居的意思。鲁定公为鲁昭公的弟弟,承袭鲁昭公担任君主,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在位十五年,继任者为其子鲁哀公。

“宋”的其它解释分别为,周代诸侯国名,殷商帝王家族姓氏子姓,中国朝代名称,主观响度单位,姓氏等等。

先看宋国。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商纣王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周成王时,武庚叛乱,周公姬旦辅佐周成王姬诵平定三监,又以其地封殷帝乙长子、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战国初年曾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公元前年为齐所灭。宋国共传三十四位国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辖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之间的交界地区。鼎鼎大名的庄子、惠子、墨子、闵子、南子、原宪、桓魋、司马牛等等,均为宋国名人。

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也称微子启,宋微子,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以及宋襄公之祖。

孔子《论语》微子篇第十八开篇第一章,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称赞微子为殷商时代的三个“仁”人之首,实际上也是在说自己的祖先。

微子墓今存两处,一为宋国都城商丘西南方,即今商丘西南十二公里的青岗寺,其墓冢历代受人保护,而且建有微子祠;另一处为宋国留邑东山,后世称为微子山,微山,今日之微山岛、微山湖、微山县,均因此得名。

叔梁纥生孔丘,孔丘生孔鲤,孔鲤生孔伋,以至于后世,这个孔氏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家族。孔子名丘字仲尼,孔鲤字伯鱼,孔伋字子思。孔子传《论语》,子思作《中庸》,只有孔鲤没有什么成就。传说孔鲤对孔子讲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你父不如我父,你子不如我子。”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比不上孔鲤的父亲孔子;孔子的儿子孔鲤,比不上孔鲤的儿子子思。孔鲤这话说得还是很有道理,既自谦赞叹,又幽默调侃,家教或有隔代相传。

宋襄公(?-前年),子姓,宋氏,名兹甫,宋桓公次子,宋成公之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十四年,为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既没有打什么经典的胜仗,又没有使宋国成为强国,那他为什么就能成为五霸之一呢?原来,宋襄公的父亲宋桓公,跟着齐桓公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为齐桓公称霸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宋桓公死后,年轻的宋襄公接替父亲参加齐桓公举办的“葵丘会盟”,得到齐桓公的扶持,而且齐桓公还将太子昭托付给他。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宋国、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太子昭为国君,是为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称霸一方。宋襄公由于让国于兄目夷、泓水之战惨败等原因,一直都是天下人耻笑讥讽的对象,有人说他愚蠢,也有人说他仁义。

再看宋地、宋城、宋州、宋人,自古以来,商丘周围,地为宋地,城为宋城,州为宋州,人为宋人。

宋地,大体与今商丘市境域相当。在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特别是商代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宋地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就是宋城。

宋城,本为宋国故城,位于今商丘睢阳区,为古宋城,已成遗迹。然而,现代人又建了四个人造宋城,北为年建成的河南开封汴梁小宋城,南为年建成的杭州宋城主题公园,还有参照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复制的两个宋城,年建成的香港九龙荔枝角旅游城,年建成的开封清明上河园。另如三亚宋城旅游区,似乎与“宋”的关系不大,借名而已。

宋州,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设立,后改为宋城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又改为宋州,人口近百万,为大唐“十望州”之一。李白、杜甫、高适等人游宋州,留下许多瑰丽诗篇,如杜甫《遣怀》诗云:“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反映了宋州当时的繁荣景象。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宋州置宣武军,亦曰宋州节度。后周时,赵匡胤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宋州便成为宋朝的龙兴之地。宋朝景德三年(),宋州升格为应天府,作为宋朝陪都南京。

宋人,在先秦旧籍中,特指周代宋国人。宋人本为殷商后代,受到周人的歧视,被讥为“蠢殷”、“顽民”,因此宋人常被作为“蠢人”的代称。在古代寓言故事中,常常能够看到。比如语文教材中的《墨子》公输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将楚国比喻为华美轿车、亮丽丝绸、美食佳肴,而将宋国比喻为破车、布衣、糟糠,甚至劝说楚王和公输盘,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与准备,可以说墨子是挽救宋国战争危难、避免百姓生灵涂炭的大功臣,然而当墨子从楚国归来,经过宋国,天下着雨,他到闾门去避雨,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不让他进门。篇末总结道:“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大意是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言下之意是说宋人不地道,只顾眼前利益,国将亡而不知不问。从某个层面来说,实质上反映了某种民族劣根性,历朝历代都是存在的。不知道课文中,有没有讲到这个意义?宋国灭亡一千二百四十多年后,建立了宋朝,后世多称宋朝之人为宋人。宋朝的宋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法政均达到了相当的文明程度,甚至接近现代。

宋朝,也称宋代。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因他曾做过宋州节度使,发迹于宋地,为了效仿宋微子的仁义品德,将国号定为“宋”,定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所谓“杯酒释兵权”事件,逐步引申成为一个经典成语。太宗赵匡义继位后,统一全国;真宗赵恒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然而至徽宗赵佶时代,内忧外患,遂成衰落。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国大举南侵,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宗赵佶、钦宗赵桓父子和皇室大臣千余人北去,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自此北宋灭亡。这个变故,成就了《岳飞传》与《杨家将》等著名经典故事,历代广为流传。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史称南宋。年定都临安府,即今天的浙江杭州,实为“行在”,意为天子巡行所在的地方,口头上不承认败亡迁都。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黄河为界,后以秦岭至淮河为界。年联蒙灭金,年爆发宋元战争,年元朝攻占临安,年崖山海战后,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末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宋代包括北宋与南宋,共历十八帝,统治三百二十年。虽然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个存续了60年的小宋朝(-年),也称南朝宋,或称刘宋,但在历史上的地位,无法与大宋王朝相提并论。

尽管大宋朝廷衰弱如此,但宋代仍然是中国历史上高度繁荣发达的时期,特别是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等方面。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据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此话没有查明出处,真伪难辩,但所表达的意思非常深刻。

我们看看与宋代相关的一些词语,或许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宋儒,意为宋代的儒者,即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宋代人。宋儒多指宋代理学家二程(程颐、程颢)和朱熹,以及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宋儒开创了宋学,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些情况下,宋儒也泛指宋代的一般读书人。

宋学,又称理学、道学、程朱理学、程朱道学、新儒学等等,以中晚唐时期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众多理学家的共同努力,创建出来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后来洛学由朱熹而集大成,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濂、洛、关、闽,人称理学四派。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代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的“汉学”相区别。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宋文,即宋代的文章。散文以宋代为盛,大家辈出,优秀作品甚多。其特点是明白晓畅,平易近人,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宋八大家,宋代占了六位,他们是苏洵、苏轼、苏辙等“三苏”,以及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唐代只有韩愈和柳宗元两人。欧阳修培养了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等文化大家,苏轼又培养了著名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苏门四学士,加上陈师道、李廌,合称苏门六学士。陆游是曾巩的学生,而且是辛弃疾是好朋友。南宋东南三贤则为朱熹、张拭、吕祖谦,而徐赓是朱熹的学生,也是陆游、杨万里等人的好友。

宋诗,即宋代的诗歌。文学史上提到宋诗,有时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其成就不如唐诗,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为沿袭期,从北宋开国,到宋真宗赵恒朝,共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

第二为复古期,宋仁宗赵祯时,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反映国计民生的景象状况。

第三为革新期,王安石(-)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点;苏轼(-)则在“以诗为词”的同时,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开了头的“以文为诗”,推进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的地步,或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思,广为传诵,历久不衰。

第四为凝定期,黄庭坚作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为新”,后起而效法者,以此为定式,形成宋代影响十分巨大的江西诗派。

第五为中兴期,南宋抗金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大量涌现,陆游(-)平易的“从军乐”、杨万里(-)活脱的“诚斋体”、范成大(-)明白如话的田园诗,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平直质朴,风格独特,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等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中兴四大家。

第六为飘零期,南宋后期“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先后活跃在诗坛上,直至南宋将亡之际,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名垂青史,万世流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诗在最后迸发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张英大学士在《聪训斋语》中,总结唐宋诗时说:

“唐诗如缎如锦,

质厚而体重,文丽而丝密,温醇尔雅,

朝堂之所服也;

宋诗如纱如葛,

轻疏纤朗,便娟适体,

田野之所服也。

中年作诗,断当宗唐律;

若老年吟咏,适意阑入于宋,势所必至。

立意学宋,将来益流而不可返矣。”

大意是说,唐诗,厚重典雅,如同丝绸锦缎,是朝堂官场所穿的衣服,适合中青年;宋诗,轻巧明朗,如同棉纱麻布,是田野乡村所穿的衣服,适合老年。中年作诗,豪情万丈,当宗唐诗;中年学宋,老气横秋,积重难返。

宋词,宋代人填写的词。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因词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以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主要分为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

豪放派宋词,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语言宏博,典故成语多有引用,拘守音律并不严格。尤其是南宋时期,由于时代巨变,山河破碎,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生发,蔚然成风。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辰翁等等,苏轼、辛弃疾最为著名。

婉约派宋词,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韵调,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鉴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词,大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婉约词风即为正宗的观念,因而婉约派长期支配词坛。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史达祖等等,柳永、李清照最为著名。

宋画,即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极致。宋人画家对于自然物象穷尽其理,严谨求实,凝笃精神,常常是物我两忘、自由无羁的精神状态。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宋代涌现许多著名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山水画作的博大与意境,最能代表中国绘画最高艺术水平。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与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和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南宋四家李唐、马远、夏圭与刘松年,富有诗意的山水泉林,充分反映了山水绘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宋代的著名画家及其主要作品与风格特色,有人编写了一首《宋画口诀》来总结说明,诀云:

宋代风俗苏汉臣,清明上河张择端。

白描五马李公麟,写意减笔人梁楷。

林泉高致论郭熙,米氏山水两父子。

千里江山王希孟,小景惠崇赵令穰。

早期山水一文武,秀气李成范宽老。

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称四家。

马夏山水大剪裁,半边一角融诗情。

花鸟崔白与赵佶,宗教高益武宗元。

上面包含了宋代苏汉臣、张择端、李公麟、梁楷、郭熙、米芾、米友仁、王希孟、惠崇、赵令穰、李成、范宽、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崔白、赵佶、高益、武宗元等二十位画家。龙眠山水孕育了许多文人墨客,大画家龙眠居士李公麟,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书画本同源,同质而异体。宋代书法著名代表人物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四大家。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宋服,即宋代的服装,其风格与色调类于汉服,并兼承唐代样式,其特点是简洁质朴。但与唐朝服装相比,宋朝服装与传统汉服融合得更好、更自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宋朝的男装,一般多为交领或圆领的长袍,有黑白二色之分。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裰”的对襟长衫,有大袖子,袖口、领口、衫角等处,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宋头巾”一词的含义,也指迂腐的道学家与腐儒。

宋代的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得到收敛。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平民百姓,都爱穿着直领与对襟的褙子,既舒适得体,又典雅大方。

宋锦,因其主要产地在苏州,又称“苏州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和书画装帧的需要,织锦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至于后世谈锦必称宋。宋锦可分为重锦、细锦和匣锦。重锦质地厚重,又称大锦,主要用于宫殿、堂室内的陈设;细锦厚薄适中,广泛用于服装衣物;匣锦最薄,又称小锦,颜色素净,用作书画与锦匣装裱。

宋瓷,又称宋磁,即宋代瓷器。民间向来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宋瓷一片”的说法,由此可见宋瓷的珍贵。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主要表现是官民两大系统同时蓬勃发展。官窑系统,就是五大名窑,称为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以长江为界,北方有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南方有饶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千年瓷都景德镇,就是饶州窑。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又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冠绝群窑。它的胎土采用当地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展现出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烧造出的青白釉瓷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

南北官窑与民窑,各具特色。如钧瓷的海棠红与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的上好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瓷,又名冰裂纹、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

宋瓷官窑器型,大量仿烧古代的青铜器、陶器形制,颜色也仅以青、灰、白、玫瑰紫、铁褐色几种为主。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钧窑均为青瓷,钧窑由于窑变色难以控制,因此会出现玫瑰色、铁褐色等颜色。定窑、哥窑为白瓷,哥窑由于工艺特殊,呈现仅此一家的“金丝铁线”。大量的盘、炉、瓶也就是摹古仿旧,没有任何装饰,全靠线条流畅,颜色微妙取胜,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作品。

宋刻、宋版、宋本,泛指宋代刻印的书籍。雕板印书约始于唐代,至宋大盛。当时的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等地都是刻书的中心,分官刊、家刻、坊刻三种。刻书时,选用工于书法的人缮写,字体既美,校刻亦精,弥足珍贵,为后世所重。

北宋时期的刻书,多采用唐代书法家的字体风格,北宋前期多用欧阳询的楷书字体,北宋后期出现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风格,南宋时期模仿柳体的版刻日益增多。从地域上来看,浙江版刻多欧体,四川版刻多颜体,福建版刻多柳体。

南宋时期,曾经出现过一种特殊的楷体字,某些研究者称为“过度仿宋体”,在明朝大量翻刻宋代书籍中逐步定型,形成了宋体字,被文人称为匠体字。传入日本后,宋体字被称为明朝字、明体、洪武体。

宋体字,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特点是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其口诀为:

“横细竖粗撇如刀,

点如瓜子捺如扫。

横收竖起小三角,

横多竖少布局好。”

仿宋字,也称仿宋,仿宋体,带有楷书风格,字身修长,工整秀丽,笔画挺拔,起落偏顿,横斜竖直,粗细一样,间隔均匀。主要特点是起笔、落笔与转折都有笔顿,点、撇、捺、挑、勾、尖锋加长,其口诀为:

“撇如尖刀竖似柱,

勾要坚挺捺要棒。

入笔收笔显棱角,

形神兼备贵阳刚。”

历史上的第一次描述“仿宋体”,出现在年。丁善之、丁辅之兄弟为了出版其父著作,不满于市面通行字体千篇一律,萌生创造独特字体的念头,于是仿造宋代刻本上的欧体字,重新设计创制,称为“聚珍仿宋体”。欧体是欧阳询的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丁氏兄弟铸成仿宋字体之后,在上海成立聚珍仿宋印书局。

一般认为,宋体字与仿宋字,作为两种汉字字体的专用名称,虽然以宋为名,但在宋代并没有真正确立,有人戏称:“宋体非宋,仿宋仿欧。”当然也有人认为,宋体为秦桧所传,仿照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变化而成,如果是这样的话,宋体字就和宋代有关联了。

无论是宋人、宋城、宋朝、宋代、北宋、南宋,还是宋儒、宋学、宋文、宋诗、宋词、宋画,以及宋服、宋锦、宋瓷、宋刻、宋版、宋本,甚至宋式家具、宋式斗拱阁楼建筑等等,无不展现了大宋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闪耀着大宋文化的光辉,换句话说,这就是宋代文化大家美才辈出的时代背景。

日本学者将宋代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著名华裔学者刘子健认为:“此后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是以南宋文化为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点,形成了更加富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这一时期,达到了古代中国文化学术思想的巅峰。

古人云:“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说,武功虽然有很大的门派之争,但是到底谁第一,出来打一下,就知道了。高手之间过招,一般点到即止,然后相互都非常佩服,成为了好朋友。而文人之间的口舌之争,却难分伯仲,各门各派各执一词,谁都不服谁,最后不欢而散了。虽然大多数情况是这样,但是也有例外。

南宋时期的朱熹、陆游、杨万里、徐赓等大文豪之间的互相称赏,以及后世张廷玉大学士对他们的赞扬,就打破了“文人相轻”的魔咒,真当令人刮目相看。看来,文人不相轻,只有道德文章达到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做到。

徐赓,字载叔,秀才出身,早年从学于朱熹(-)。其父徐国润,为一乡之善士。去世后,当朝的工部尚书谢谔(-),为他撰写《行状》,宰相洪迈(-)为他撰写《墓志铭》。宁宗赵扩庆元六年(),徐赓老母留氏仙逝,陆游闻讣后,撰写了《题留夫人墓志铭》。这些事都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因此徐赓也不是一位平凡的人。

宁宗赵扩嘉定元年(),八十四岁高龄的陆游,在给好友徐赓所作的《桥南书院记》中说,我的好友徐赓,是个志大才高的豪杰,学识渊博,善于吟诗作文,跟从他的人,都是诗文有名的人士。徐赓年少力壮的时候,看待功名富贵,当成科举试卷之内的东西,自认为进士直接就会考中,甚至如同朝廷恳求自己的一样。陆游这样的评价与说法,可见徐赓文才盖世,但自负傲慢,其自以为是的程度,那是相当了得。

然而徐赓在外游学三十年,困顿失意,怀才不遇,从前了解赏识自己的好友,飘零散落基本上已经不见了。徐赓家财本来不少,但他常常视钱财如粪土,而且在持家立业方面,衡量比较,施礼应酬,盘算筹划,约束放任,这一切他都不懂。徐赓唯一所做的事,就是日日夜夜沉浸在破旧书籍当中,等到没有粮食吃了,他也是从不过问的。

徐赓中年时期,选择在衢州城中居住,称为南桥书院。地点虽然偏僻,但周围环境优美;房屋虽然低矮,但所住之人才智杰出。清澈的溪流,漂亮的竹子,秀美的树木,芳香的花草,可以玩味而快乐的事情,一件一件的数说,无法说完。徐赓在这里悠闲的生活,衣服短小,名帖不写,然而自动前来的客人,却越来越多。走着来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步履足迹相交重叠;乘车而来的人,车来车往,络绎不绝,车辙印迹结合在一起;大声呵呼的人,此起彼伏,远远听来,声音浑厚低沉,笼罩着街坊巷道。即便公爵侯爵、达官贵人的门前,也超过不了这个规模。美名不是虚妄能够得到的东西,众客也不能强迫他们前来。徐赓自然有他能够吸引众人的独到之处。因此他多次给陆游写信,请求好友撰写一篇《桥南书院记》。陆游高度评价徐赓,将他与东汉初年“举案齐眉”故事中的梁鸿相媲美。

陆游写这个书院记的同一年,还给徐赓奉赠《题桥南堂图》诗一首,盛赞他在烂柯仙地创办书院的坚定决心和功绩成就,脱离世俗红尘,读书教学育人。孝宗赵昚淳熙十六年(),徐赓寓居烂柯山,筑藏书楼于东庄(今石室乡东村),六十五岁的陆游为其作诗《寄题徐秀才载叔东庄》,这是书院纪事二十年左右以前的事,徐赓和陆游两人的长久友谊,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烂柯山,也称烂柯仙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樵夫王质进山砍柴,观看俩神仙下棋对弈,忘了时间,等一局下完,日暮西山,发现自己手里的斧子柄已经烂掉了。“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烂柯,就是斧柄腐烂的意思。

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也有诗作赠予徐赓,或有诗词唱和来往,也可推知。如今可以方便地查得两首,一是《过三衢徐载叔采菊载酒夜酌走笔》(二首),二是《题徐载叔双桂楼》。徐赓与杨万里,采菊煮酒,吟诗读书,情投意合,不亦乐乎!

话说有一次,徐赓给自己的老师朱熹写信,将自己当时的诗词作品,连同陆游题赠给他的诗作,也就是两人诗词唱和之作,寄给老师欣赏求教。徐赓书写的这封信,有什么内容,附有什么诗词作品,已经不得而知;陆游赠给他的诗作,究竟是哪一首,也不能确定。但朱熹给徐赓的回信,却是人们可以看到的,这就是著名的《答徐载叔(赓)》,编在《晦庵公文集》中。朱熹比陆游小五岁,且早去世十年,为同一时代的人。朱熹在回信之中,高度评价了陆游的诗与人。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四谈艺四“朱文公书”条目中,引用了朱熹给徐赓书信中有关论述陆游诗词的内容,并且评价说,朱熹在诗作方面,相当精通深邃,因此能够辨识陆游诗作的优美绝佳之处。

朱熹在这封书信里面说,陆游的诗作,读着令人爽快舒畅,我们这个时代,只有他这样的人,具有诗人的风度品格。比如你徐赓寄来的陆游这篇作品,一开始阅读,看不到他精雕细刻、专注用心、花费精力的地方,通过反复吟咏,你就会发现,诗句所包含的意义及情味,超脱世俗,自然不是平凡普通的作品,读着让人多次感叹,而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大概喜欢他的人,不会有罪过;损害他的人,一定自己会有毛病吧。近来,听说他又离开了国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情的原因,恐怕只是没有写出这么好的诗作,惩罚命令他也不能去做一个好官吧!这句玩笑话,真是既幽默又冷峻,暗含苦涩与无奈,关怀现世情怀,无意间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真要给朱熹点赞了。

说到陆游的诗,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他的《示儿》,诗曰: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也会想到他的《书愤》,诗曰: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还会想到他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其三,诗云: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感受陆游的诗作,能够震撼你的心灵。徐赓与陆游友情深厚,很不一般,这是可想而知的事情,至于陆游的好友徐赓是何许人,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正如后人叶鹤仙诗中所云:“陆公与友定非俗,载叔何人知者无。”

张廷玉大学士说,陆游的诗,被朱熹推崇尊重到这种程度,世间少有。朱熹自己的诗作,其境界也是相当高妙。

张廷玉大学士阅读朱熹的诗作,也是深有感触。这些诗作优美绝伦,高雅纯正,舒缓从容,温和柔美,诚朴宽厚,没有雕刻装饰,含蓄涵容,自然天成,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从性情中生发出来的,因此朱熹与陆游两人的诗,有水乳交融之合,完美无瑕。世人只知道陆游诗作的美妙,而不知道朱熹诗作的美妙,难道不是人们常说的“逸少文章字掩将”吗!意思是说,王羲之书法的高超,掩盖了他文章的美妙,也就是说,朱熹理学的丰碑,掩盖了他诗作的成就。

说到朱熹的诗,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他的《春日》,诗曰: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也会想到他的《观书有感》,诗曰: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还会想到他的《劝学诗》,也称为《偶成》,诗云: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悟叶已秋声。”

阅读朱熹的诗,你会享受到智者的光芒,然而朱熹自己又是怎样来看待诗的呢?他在回复福建同安门生《答杨宋卿》的书信中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核心的意思就是“诗言志”,并说诗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主要看诗人志向的高下,至于格律、声韵、对仗、比拟、遣词等形式,三国两晋之前的许多著名诗人,没有在这方面着意用力,古诗更是这样。只是后来的诗人,倾心于外在的形式,因此才有优劣的区别。“葩藻之词胜,言志之功隐。”奇葩华丽的词语越是美妙,表达志向的功效就会隐退。最后朱熹诚敬谦虚地说,“熹不能诗,而闻其说如此,无以报足下之意,姑道一二。”我不会作诗,听闻关于诗的理论学说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您的美意,只好暂且说明这一点点。从朱熹论诗的这段话语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诗作“字字从性情中来”,就不是偶然的了。张廷玉大学士对于朱熹诗作的评价,切中要领,恰如其分。

“逸少文章字掩将”,这句话又有什么样的来历呢?

王羲之(-年,一作-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王羲之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他的堂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三十年。

王羲之早期亦汲汲于政事,可惜世人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5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