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研究中庸无法克服的障碍用后世字

ios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13036.html

历代研究儒学的学者,在研究「儒家文本」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无法克服的障碍:

只能用自己所处的后世「汉字字义」,去解读「儒家文本」中的文字字义。

也许有的读者会问,这样难道不对吗?

这种用后世的「汉字字义」去解读「儒家文本」中的文字字义的做法,当然是错的。

因为,这样的解读,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前提」基础上的:

汉字自诞生起,一直到后世,核心字义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变化。

这个「假设前提」明显是不成立的。

因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源头甲骨文」,表示的并不是后世这样的常规字义,在造字之初,是轩辕黄帝用于记载「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一种「特种图示」。

而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虽然是从这种「特种图示」演变过来的,但其中的字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变成了后世的常规字义。

因此,「源头甲骨文」与「安阳甲骨文」是「字形」基本一致,但「字义」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字体系。

TA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所承载的「共同经验」是完全不同的。

「源头甲骨文」所承载的「共同经验」是关于「重叠结构世界」以及「心智系统转换」的。

「安阳甲骨文」所承载的「共同经验」是只限于「重叠结构世界」中「显性世界」与「显性人体」这部分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与「体验手段」,不同的「共同经验」之间无法沟通。

当缺乏「知识背景」与「体验手段」的时候,「源头甲骨文」与「安阳甲骨文」的「共同经验」之间是无法沟通的。

因此,在古代,用常规字义的文字,无法描述、交流「源头甲骨文」所表达的内容。

也就是说,在古代想要描述「重叠结构世界」以及「心智系统转换」,只能用「源头甲骨文」字义来表达,用常规字义根本无法描述出来。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