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ldquo中庸rdquo

我们经常用来互相勉励的做人之道,是“中庸”。言行不要偏激,态度力求温和,这样可以促成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但是,中庸也可能变成表面的客套,以致失去一份真诚的心意,或者为了息事宁人,以致不再坚持原则,然后逐渐成为“乡愿”。而乡愿正好是孔子所厌恶的,他甚至说:“乡愿,德之贼也。”

因此,关于怎么做才算是“中庸”,值得稍加分辨。

《论语》有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把中庸当成最高的德行,但老百姓早已长期不明白这个道理了。现在,谁不希望从《中庸》一书,得知其中的道理呢?

就字面来说,“中”是中间,“庸”是平常。对任何事情的态度,能采取居中或适中的立场,并且又能合乎平常的要求,就是中庸。换言之,“中庸”的第一个意思是,不要“过与不及”,亦即恰到好处。

接着,“中”由中间引申为一个人内在的心意,“庸”由平常引申为恒常。内在的心意表现为“仁”,恒常的要求必须靠“勇”,而连系仁与勇的,正是“智”。这三者合称“三达德”,亦即助人走上正途的“方法”。

中庸原为名词,所以有“择乎中庸”与“依乎中庸”的语句。但是它本身也是“方法”,配合《中庸》对“人之道”的界说,亦即“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于是,我们看到“中庸”的第三义,亦即可以代表书名与至高德行的意义。“中庸”即是“用中”,说得清楚一些,“中”是指人心对善的要求(亦即是“仁”),“用”是指“择而固执之”。

人心所要求的“善”,就是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而言,因为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之实现”。再就“用”做为“择而固执之”来分析。

“择”所需要的是“智”,“固执”所需要的是“勇”,而前面所谓的“中”(人心对善的要求),则是“仁”。合之正是三达德。

因此,《中庸》会强调“诚之者,人之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即是人之道,也就是“择善固执”。

把握了这四个字,才会进而宣称:君子之中庸,表现为“时中”,亦即“随时以处中”,这要靠“智仁勇”兼备。小人之反中庸,就论于“无忌惮”。一个人只要放弃”择善固执“四字”,不就是“肆无忌惮”了吗?

正由于择善固执是出于一个人的“诚之”,合乎为人之道,所以可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在此,“尽其性”即是指择善固执到达极点。既然如此,则“人之性”显然应该是“向善”的。

《中庸》说:“率性之谓道”,意思是顺着向善的本性走去,即是“人之道”,也正是择善固执。

(来源:腾讯作者:傅佩荣)

欢迎订阅“明伦书院”

获取更多内容

读书论道游历天下

--

游学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