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要连载第十八章一

转自“东方生命研究院”头条号

第十八章(一)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此三段为《中庸》第十八章。此章摘引了孔子一段很长的话。先来介绍一下相关的四个人:姬历,姬昌,姬发,周公旦。

季历:姬姓,名历,“季”是排行第三之意,故名季历,尊称“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末子,周文王之父,周武王和周公旦之祖父。季历接位后,师承古公亶父遗道,笃于行义,领导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和“西伯侯”,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后因权重遭忌,被文丁软禁了一段时间后杀害。周人葬季历于楚山。复次介绍周文王。《史记·周本纪》曰:“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姬昌(周文王、西伯昌,前—前),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在位五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被孔子称为“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中最杰出者)。文王在位期间,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广罗人才,拜姜尚(姜太公)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收服虞、芮两国,攻灭黎、邘等国;建都丰京,为武王灭商奠基;创制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公元前年姬昌崩,葬于毕原,公元前年被周武王追尊为“文王”,后被武则天追尊为“始祖文皇帝”。《史记·周本纪》记载姬昌遵后稷、公刘之业,效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在治岐期间,姬昌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与子不连坐等。姬昌本人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周国。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商纣王发明了炮烙之刑,也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犯人一滑倒就会跌落到火坑里,顿时皮焦肉烂。但是商纣的宠妃妲己看见此惨状却笑个不停,所以商纣就一直强逼犯人这样做,以博得妲己一笑。姬昌很是气愤,诸侯和人民无不痛恨。姬昌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姬昌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姬昌更加赢得天下百姓的爱戴。周文王二年,周攻灭邘(今河南沁阳北),三年攻灭密(今甘肃灵台),五年攻灭黎(即“耆”,今山西省长治县境)等国,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的后顾之忧。戡黎、伐邗实际上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周文王六年,周灭崇(今西安市鄠〔hù〕邑区),建立丰邑(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接着周文王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之势,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而殷商已处于高度孤立之境地。岐周国力的增强壮大,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姬昌)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史记》载:“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说文王善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撰写了卦辞、爻辞,世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的推论解读,才形成了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传承,文王整理的《周易》成为中国文化之《圣经》,是公认的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自《周易》之后,伏羲等人之《先天易》《连山易》与《归藏易》俱已失传。至于失传原因,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文王将此三易之思想和要义全部吸收进了《周易》之中,故仅一部《周易》足矣,此三易无需再传,故而失之。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历来有“《易》更三圣”之说,意为《易经》经历了三位圣人(伏羲、文王和孔子)的开创与丰富,最终才得以体系完备:伏羲画八卦,始有《易》之书;文王演六十四卦、撰写各卦之卦辞与各卦之爻辞,自此《周易》诞也;孔子为主,七十二弟子为辅,撰述《十翼》巨著。于是《易经》彻底脱离上古卜筮之书,成为集中阐述儒家义理体系最为完备之作。《史记》也肯定《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但有人根据《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辞中记有周文王之后的史事而提出质疑,认为卦爻为周文王推演,而辞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其实,像《周易》这样的经典之作,其成书难以一蹴而就,有一个从雏形到充实、完善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多人乃至数代人的构思、采辑、撰写、订正、增补与润色才有可能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文本。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作者就是周文王一人,但至少可以推断,周文王在《周易》成书的过程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国大臣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氏美女给纣王。纣王大悦,“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赐予其弓矢斧钺。周文王的临终遗言,名曰《保训》。“中”或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核心思想,直接影响了发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叹的孔子,致使孔子再三地盛赞“中道”,并将“中庸之道”定为儒士(君子)修学的最高境界。这也直接致使孔子之孙子思将其著作命名曰《中庸》。复次介绍文王之子周武王(?—前)。周武王姓姬,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王”,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被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约公元前年文王崩,姬发继位,号为“武王”,尊其父西伯昌为“文王”。文王临死时嘱武王早图克商。武王即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姜尚)、周公(姬旦)、召公奭(shì)等人治理国家,岐周日益强盛。商朝在暴君纣王的统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他即位九年后,为便于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将都城由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沣水西岸)迁至镐(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受命十一年(约前),武王探知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朝宗庙祭器出逃。百姓皆侧目而视,缄口不言。商纣王不顾虑财政,持续发动征讨东南夷族的战争,已把商朝弄得国困民乏。武王同姜尚研究,认为灭商条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时至而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大惊失色。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占卜,毅然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进攻商朝首都朝歌。大军到达朝歌郊外七十里处的牧野(今河南省卫辉市南),各诸侯率兵车四千乘会合。纣王闻知周兵已到,调集都中士兵,再加上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起兵十七万(一说七十万)相迎。双方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武王在战前向全军发表誓词,历数商纣的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的军队在周军凌厉的攻势下一触即溃。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周武王以钺砍纣王遗体,代表诛杀商纣,殷商正式灭亡。史称“武王克殷”。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对周朝开国元老实行了大分封,如将姜尚封于齐,周公(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等等。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个,同姓之国四十余个。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将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层层统治。自此,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走向成熟。“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前),周武王驾崩。武王年寿有九十四岁、九十三岁、五十四岁、四十五岁,甚至有六十多岁等多种说法。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即周陵)。由周公旦、召公奭和太公望辅佐继承人成王。武王死后,其子姬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服了殷商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未完待续)

文字|潘麟先生著作《〈中庸〉心要》

图片|东方生命研究院,禁止商用,违者必究

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东方生命研究院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中庸〉心要》电子书,可发邮件至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