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讲什么之五正解慎独

北京青春痘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disease/a_9121727.html

《中庸》讲什么之五——正解慎独

慎独是儒家对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规范。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和《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有的翻译解说显得曲高和寡,“慎独”显得高不可攀一样,绕文字游戏高推圣境,让后学者不可企及自处凡愚,泯灭掉修身进取之心。

“慎独”就是:勿自欺也!也就是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如曾子所说一样“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也如在众目睽睽之下,身、语、意自觉自律不造作恶业,收敛自己的妄念,检点自己的言行。这样解释应该比较好理解了。慎独的目的何在?又有什么实际的现实意义呢?

慎独与佛家的“观自在,观照,觉照,觉知”有异曲同工之妙。慎独就是自律,就是回光返照自己当下的起心动念。一个人的行为因念头而起,念头又因取境而生。慎独的具体方法就是就是看到听到心也不随境而转,子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佛法讲的“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慎独也就是觉知,念兹在兹观照、觉照,不生妄想就少烦恼。

慎独能让一个人心安,是自我修复的心理医生;并能让你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清醒。“诚者自诚也”,有人无人尽量要求自己表里如一,不自欺不欺人,君子坦荡荡,光明磊落。如此就“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就能在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在《道德经》中明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去彼”就是去(眼耳口身意)六根对外境不生执着、贪恋,就是儒家讲的慎独和佛家观照功夫,透过表面的假象认识到事相的本质就是“道”。就如六祖所言“不思恶,不思善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圣凡同具,一如不二的真心。

老子进一步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谓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所以痛苦烦恼就是我执我慢心剧甚,少些自私自利贪婪营求,就是“观自在”了。人之所以不安、恐惧是因为得到的怕失去,没有的想拥有,攀比计量,其所思所想或志大而才疏,或脱离现实,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孔子提醒我们“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分外营求便会“行险以侥幸”,走偏门侥幸取得一时的成功,大都在以后的风浪中未必能挺得下来得到善终。慎独、中道谋生处世可保一世安稳,如此一来也就豁达了。

儒家倡导“慎独”以颜子之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曾子之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以五伦八德三纲常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佛门以持咒念佛、诵经禅修来达到信心清净;道家崇尚大道自然,恬淡虚无不如守中。如此看来我们一切的善恶都是心的造作,心被习气、执念所困扰,摇摆不定心神不安,心就偏离了中道。正如佛言: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慎独”的现实意义,深圳的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情绪焦虑,承受巨大的心里压力,爱欲交错,心中浊兴,很多人都处在压健康状态,其实就是“心”不安,人随情欲求于声名,欲求太高,索取太多“心”太累。慎独也就是“知止”,心不外驰,意不颠倒就能自主,就不存在什么压健康。

儒释道圣人说去说来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教化后学,在这滚滚红尘中要修炼这个心以及用不同的方法找回这个如如不动的真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不随境转,因为“心”是决定一切的根本,慎独则心安。心若清净,何惧浮世!

是曰:

舍本逐末徒攀缘,

穷尽碧落与黄泉。

故纸堆中千百转,

觅心无处难亦难。

须臾妄息一念返,

性光闪耀开心莲。

亦喜亦悲亦长叹,

真心用错实在冤。

——刘玮和读《中庸》所见万一,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