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简介 >> 中庸心解一题解

中庸心解一题解

朗读:蔡晓帆今天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中庸》,《中庸》是传统五经《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时候著名教育学家朱熹,从《礼记》里面抽出来和《大学》、《论语》、《孟子》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四书,从此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上千年的历史。《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子思名伋,也是传承孔子学问心法曾子的弟子。曾子做一篇《大学》,子思做了一篇《中庸》,都是传承孔子学问心法大作。子思在幼年时期,当时孔子还在世,子思曾经亲自受到孔子的教诲。我们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庸》,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几个跟中字相关的著作,一个是《中庸》,那是儒家的经典,还有一个《中论》,在龙树菩萨在佛家的一个非常著名的经典叫《中论》,还有隋朝末期,唐初著名的文中子王通写了本书叫《中说》,如果王通大家不知道,一定知道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他十几岁就可以写很著名的文章被大家所传诵,他的爷爷就是王通,所以他们是有历史渊源的,《中庸》是孔学的心法,内中外合之用也。我们今天来看看,子思为什么要写《中庸》呢?在孔子的后人著的《孔丛子》里面专门记录了子思,当时在16岁的时候到宋国,在宋国的大夫乐朔和他谈论学问之道,话不投机,乐朔表示不高兴,就是派他的门人围攻子思,最后被宋国的国君亲自出马把子思救下来。那子思当时就特别感慨,说:“周文王困于羑里而作《周易》,祖君(孔子)屈于陈蔡,因为孔子曾经在陈蔡絶粮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四十九篇。”四十九篇说的是竹签。讲为什么要作《中庸》的这段故事,源于当时大家对他祖先学问的不认同,这是一个角度。另外一个角度,子思也向大家表明孔学是有心法的,所以基于两个目的,然后子思写《中庸》。《中庸》其实它所根据的渊源,我们中国儒家文化,其实它的渊源基本都源于《易经》。我们原来学《大学》,《大学》是源于《周易》乾卦的文言,其实《中庸》所依据的根源是《周易》坤卦的《文言》,还有《系辞》的内涵。所以在《文言》曰:“至柔而动则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道讲的是什么,讲的是臣道。实际上我们中国文化特别注重的可以讲三道,说君道、师道、臣道。孔子以师道自居,我们说还有君道,君道就是领导,还有臣道,你们会发现我们历代的皇帝,按理说的是君道,但是我们皇帝都特别的谦虚,管自己叫天子。既然是天子,上天所生,所以他依然走的是臣道,任何人他必须有所敬畏,才能够让自己有所发展。所以实际上中国文化从里面骨子里面它走的是坤道,不是君道,包括天子,包括皇帝,都是以臣道来自居的,所以它里面很重要的原则是成功不必在我。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说,我们所有人都是地上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上的人,地是什么?地是坤,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天人,都不是天上的人,所以我们地球的人就应该遵守坤道,就是臣道。所以在《文言》的后面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黄中通理”讲的是,“黄”是中央的正色,“里”是腠理,指毛孔,就是我们外邪入侵身体的门户,就是从中央到我们的毛孔,“正位居体”,就是要有正位在体内,然后由内通外,内中而外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才“美之至也”。美到了极点,这个角度。然后在《系辞》里面有一句话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者鲜矣”。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这个道一直都存在,所以君子之道很少有人知道,所以我们在这里简要的说它的根源,然后不去解释所有的文言文。就是《中庸》是基于《周易》《坤卦》《文言》,和《系辞》的发挥。??《中庸》心解??乃孔学之心印内中外和之用也

一无所有来受生,

一生奋斗奔成功,

功名利禄烟云过,

素位而住自在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