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第2章笔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

看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里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者做不到“中庸”。君子眼中的“中庸”,是时时时刻刻做到“发而皆中”;而小人眼中的“中庸”则是圆滑无原则,其行为离“中庸”是很遥远的,所以小人毫无顾忌和畏惧,没有丝毫畏惧之心。

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庸”,多有圆滑、和稀泥的意思,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种理解少了原则,实现“中庸”的前提必须是坚持“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良知”的指引,没有了“良知”指引的所谓“中庸”只能是和稀泥,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乡愿”的意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君子在西周社会里面,不是一般的一个敬称,他是与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的,他是有贵族身份的男子的统称。后演变为君子是有道德的人。

小人在我们现代社会就是说道德比较低下的人。但是小人本来的意思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后来就和“君子”一样,跟道德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缺乏道德的人,甚至于会说不择手段的人。

1、这样章的重点必须明确“中庸”是“道”还是“德”的层面,也就是说是“体”还是“用”的层面,分清楚了,才能正确理解子思以及孔子的本意。关于这一点,少看所谓专家的观点,有些所谓专家是不去分“体用”的。

孔子在《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也《论语》中唯一出现的“中庸”两个字眼。因为整部《论语》是围绕“仁道”展开的,“仁道”是最高的德,那么“中庸之道”不可能超越“仁道”的范畴。这里孔子说,“中庸”之德,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德”,但老百姓却是缺乏这种“德”很久了。

这里孔子给“中庸”下了定义是“德”。这是我们以后研究“中庸”的主线。

2、“中庸”中,“中”可以理解成没有偏倚,无过而不及。但更准确的理解,还是要回到《中庸》第一章,“未发之中”“发而皆中”。“未发只中”是描述心体,“发而皆中”是说心体之用,情绪如射箭百发百中,情绪顺自然之流行,无任何过与不及。所以“中庸”之“中”应该读“zhong4”更为合理,其实这里的“中庸”,说的就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和”自然就是时时“中”,无时无刻不“中”。关于“庸”,理解成“用”的学者比较多,我的理解的是“常”更合理,何谓“常”?里面是有平常的意思,但不是主要的,“常”对应的是“无常”,如人生无常,不可预测。“常”就是“恒”,天长地久之意,这样理解“中庸”就比较容易了。永恒不变的坚持合大道之“德”,如射箭之百发百中。是何谈容易,所以孔子也自己说,我能坚持“中庸”一个月都很难。

3、现在很多人认为儒家是迂腐的代名词,批评儒家,说儒家没有个性,不强调个性,或者压抑个性,压制个性,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儒家是自由的,儒家崇尚的是“心”的自由,是灵魂的自由,遵循的是自己的“良知”,而不是哪来的外物所强加。如孔子《论语》说的“仁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立自己的“欲”,这里是“欲”是指“心之欲”,也就是自己的“良知”之欲,先见到自己的“良知”,然后再用崇高的品格去影响别人,不用外求,不用外物相加,难道说的不正是人格自由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